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循证方法的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影响
【6h】

基于循证方法的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声明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肝细胞肝癌非手术治疗循证医学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借助循证医学方法确定的介入治疗方案对中晚期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影响作用。
   方法:在充分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现状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1期)、EBSCO、Medline(Pubmed网站1991.09-2007.09)、ACpJournal Club(1991.09-2007.09)和http:// sumsearch.uthsea.edu/searchform4.htm上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对检索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合理的循证介入治疗方案后,纳入患者实施治疗;与同期收治的纳入标准一致但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该方案的有效性及两组病例的治疗获益差别。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运用时序检验log-rank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共检索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9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3篇。评价结果显示BCLC B期的患者最适合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并不优于肝动脉栓塞、超选择性栓塞优于非超选择性栓塞、栓塞剂中PVA颗粒效果更好,介入治疗应该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再次给予,而不应该定时给予。据此,制定了循证介入治疗方案并纳入了230例患者。116例实施循证介入治疗、114例接受传统方式的介入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腹痛及发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非循证治疗组明显高于循证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连续随访2年证实1年、2年生存率循证介入治疗组分别达84.5%、52.6%,而非循证介入治疗组分别为71.1%、28.1%,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运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规范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介入治疗,提高临床效果、增加患者的生存获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