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初探——从“清迈倡议”到“清迈倡议多边化”
【6h】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初探——从“清迈倡议”到“清迈倡议多边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相关定义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兴起与合作机制

第四章 “清迈倡议”的出台、发展及问题

第五章 “清迈倡议多边化”与东亚外汇储备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掀起了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高潮,而其时东亚区域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程度不甚很高,以贸易投资一体化为标志的“自由贸易区”浪潮尚未涌现。东亚这种区域金融合作在先,商品与服务市场的一体化在后的经济现象在21世纪初曾被视为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引起了国际主流经济学术界的置疑。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排序问题的颠倒,会加剧地区金融的不稳定,反过来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因而是不可能持久的。
   然而,14年后的今天,东亚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方面,东亚初步建立了其独特的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其中包括:信息沟通与区域间金融监督协调机制,区域性货币互换机制,并在积极尝试建立亚洲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的货币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酝酿已久的东亚外汇储备库终于在2010年3月应运而生。
   可是,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相距预期目标甚远。尽管信息沟通与区域金融监督协调已基本上形成机制,然而,各种安排交叉重叠,有着“泛区域”,甚至“跨区域”的特点。为防范金融危机重现而制定的地区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援助机制,从“双边货币互换”过渡到“多边货币互换”,再到“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的建立,花费了约11年时间,依然存有诸多不足之处。虽然亚洲区域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债券基金发行规模很小,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建立盯住亚洲货币篮子(可称之为亚元)的亚洲汇率机制的区域汇率合作,必然影响各国政策的自主权,因此也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其发展进程更是步履维艰。
   如何对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实际进程有一个较为贴近客观的认识,而非只视官方网站的宣传而进行判断?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并处在何种发展阶段?掣肘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障碍因素究竟是哪些?此外,如何解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排序的颠倒,这种颠倒是否符合东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文借鉴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合作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分,运用历史与现状相联系、经济与政治互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兴起的缘由,研究了现有的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及其特点,并以“清迈倡议”(CMI)和“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为案例对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CMI”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双边货币互换,签订的互换协议很多,然而,实际利用率却很低,文章对制约“CMI”双边货币互换实质性进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文章还研究了“CMIM”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介绍了东亚“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的基本情况,阐述了“CMIM”的意义,并探究了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过程中所存在的棘手问题。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开放的发展中大国,与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同样面临着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对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对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增添了诸多不定因素。入世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国家经济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作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经济体,理应一如既往、坚定不移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东亚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本文的研究希冀为我国更好地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陈凌岚;

  •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 学科 国际金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学鸿;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世界货币;
  • 关键词

    东亚; 货币金融合作; CMI; CMIM;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