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制氢反应器的分形构建及其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6h】

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制氢反应器的分形构建及其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致谢

1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微通道反应载体制造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多孔表面制造以及表征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微反应器传热传质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5本章小结

2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制造与多孔表面的表征

2.1反应载体的分层粉末烧结溶解制造过程

2.2反应载体的表面观测

2.3反应载体多孔表面的分形构建

2.3.1分形几何简介

2.3.2反应载体多孔表面分形维数的测定

2.3.2反应载体多孔表面分形单元的构建

2.4本章小结

3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分析

3.1.1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结构

3.1.2微反应器基于分形理论的几何建模

3.2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有限元分析

3.2.1控制方程

3.2.2边界条件

3.3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多孔参数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3.3.2多孔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3.3多孔参数对流动与传热特性影响的综合衡量

3.4本章小结

4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4.1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制氢反应器的制造

4.2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系统的搭建

4.2.1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硬件系统

4.2.2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软件系统

4.3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设计

4.4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多孔参数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4.4.2多孔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4.4.3多孔参数对流动与传热特性影响的综合衡量

4.5本章小结

5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制氢性能研究

5.1.1表面多孔化制氢微反应器基于分形理论的简化物理建模

5.1.2物料传输模型

5.1.3边界条件

5.2制氢性能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5.2.1有限元分析过程

5.2.2制氢效果评价指标

5.2.3比表面积对制氢性能的影响

5.2.4多孔尺寸对制氢性能的影响

5.3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制氢性能实验研究

5.3.1微反应器的制造与催化剂负载

5.3.1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制氢反应器制氢系统的搭建

5.3.2实验步骤

5.4制氢性能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6.2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因其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被认为是解决氢燃料电池汽车移动供氢问题的关键,其中反应载体是微反应器的核心部件。本学位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表面多孔化微反应通道跨尺度结构的粉末分层半固态烧结溶解制造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575482)提出了一种能够一次成型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载体的制造工艺,即分层粉末烧结溶解法。构建了一种能够在多孔形状、分布以及宏观特征等方面对多孔表面进行表征的分形模型。开展了对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制氢反应器传热传质特性以及制氢性能的有限元分析,详细的分析了制造过程中采用不同盐粉颗粒对反应器传热传质特性以及制氢性能的影响。本文还建立了流动传热特性实验以及制氢实验的实验系统,针对不同盐粉制造出的反应载体进行了实验研究。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综合评价了微通道反应载体制造方法、多孔表面制造、表征方法以及微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提出了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提出了一种能够一次成型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载体的制造工艺。通过对多孔表面的形貌观测,验证了不同盐粉颗粒制造出的多孔载体在孔径尺寸、比表面积、迂曲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了由分层粉末烧结溶解法制得的反应载体表面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构建了描述多孔表面的分形单元。 第三章,描述了表面多孔化徽通道制氢反应器的结构,基于分形理论理论以及分形单元建立了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模型。并且对其展开了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表面多孔参数对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 第四章,制造了一种表面多孔化的微通道制氢微反应器,并且围绕其搭建了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硬件与软件实验系统,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表面多孔参数对微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与讨论了表面多孔参数对反应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 第五章,建立了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的分形模型,采用FLUENT对其制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搭建了表面多孔化微通道反应器制氢实验系统,通过实验方式对表面多孔参数对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为优化分层粉末烧结溶解法的制造工艺提供了依据。 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工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