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
【6h】

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问题视角

1.1.1成为问题的乡村

1.1.2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

1.2文献回顾与研究动态

1.2.1乡建研究视角的转变:从“运动史”到“现代化’’

1.2.2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

1.2.3晏阳初乡村建设研究

1.2.4梁漱溟与晏阳初比较研究

1.2.5研究反思与小结

1.3研究价值与意义

1.3.1学术价值

1.3.2实践意义

1.4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观点

2乡村的衰败——民国乡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1科举废除、绅士解体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崩解

2.1.1乡土中国的双轨治理体系

2.1.2士绅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乏力

2.2资本主义侵入、工商业发展与乡村经济破产

2.2.1资本主义与乡土工业破产

2.2.2国内工商业发展与农业经济破产

2.3复兴农村思潮与农民运动

2.3.1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

2.3.2农民运动

2.4本章小结

3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比较

3.1梁漱溟、晏阳初与乡村建设

3.1.1梁漱溟求学经历与三次思想转变

3.1.2晏阳初留洋经历与乡村改造中的三次转折

3.2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比较

3.2.1梁漱溟:现代新儒学观下“社会”重建

3.2.2晏阳初:现代民本政治观下“人”的改造

3.2.3小结

3.3粱漱溟的社会改造理论

3.3.1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内涵:民族精神、礼俗和乡约

3.3.2中国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3.3.3知识分子主导乡村社会改造,实现农民自觉

3.3.4小结

3.4晏阳初的现代化方案

3.4.1以一体化的乡村改造运动培养现代公民

3.4.2地方政治改造——县政改革

3.4.3小结

3.5本章小结

4邹平与定县实践模式的比较

4.1政治态度及实践取向的差异

4.1.1邹平:自主理想与现实的依附

4.1.2定县:从中立自主到“学术与政治合流’’

4.1.3小结

4.2社会动员方式的区别

4.2.1乡村建设的动力:乡村居民和青年农民

4.2.2邹平动员方式:地方绅士、教员与乡农学校

4.2.3定县动员方式:博士下乡、青年学员与平教同学会

4.2.4小结

4.3实验社会支持的不同

4.3.1邹平实验经费的地方政府支持

4.3.2定县实验的海外援助

4.3.3小结

4.4本章小结

4.4.1中华本色与西式现代化的乡土重建路径

4.4.2实验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5无法避免的结局——乡村建设运动缘何“失败”

5.1现代化视野下的“革命’’与“建设"

5.1.1“革命”和“建设’’审视

5.1.2两种知识话语的乡村实践

5.2从毛泽东看梁漱溟和晏阳初

5.2.1毛泽东与梁漱溟:现代化的方向

5.2.2毛泽东和晏阳初:现代化的路径

5.3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5.3.1不合乎现代化取向的乡村建设,注定难以成功

5.3.2社会取径的政治改革离开政府,必然是乌托邦

5.4本章小结

6无可回避的问题——乡村建设理论的当代价值

6.1梁漱溟晏阳初问题

6.2当代三农问题的本质

6.3保障个人权利,确认农民主体地位

6.3.1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作为公民的权利

6.3.2凸显农民主体性,提升参与能力

6.4个体独立基础上重塑乡村共同体

6.4.1着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6.4.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6.5重建乡土文化,重构乡村秩序

6.5.1乡村转型与乡土文化的断裂

6.5.2重建乡土文化、推动文化自觉

7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晚清以来,中国不自主地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洪流之中,乡村开始逐步凋敝和衰败,“成为问题的乡村”如何因应现代化转型逐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 与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对乡土中国如何实现健康的现代转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乡建实验从总体上看最终都未真正成功。但是他们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即使在今天也是无可回避而必须正视的。 按照马克思所描绘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总体上表现一个从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只是“共同体的财产”的社会状况,逐步迈向“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的状态的进程。本研究基于上述一般性社会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不完全自主的社会转型(包括其中发生的革命和建设运动)来审视梁、晏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二人乡土重建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启示。 首先,对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二人对待西学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梁漱溟对西方文明始终保持着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而晏阳初体现了对西学的肯定与全盘继承的态度。梁漱溟奉行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而晏阳初秉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乡村建设理念,这种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差别也可以概括为“晏阳初的“科学”与梁漱溟的“哲学”,这也是二人乡建理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梁漱溟、晏阳初基于中国问题的认识差异,形成社会重建和公民建设两条路径。梁漱溟基于文化视角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解决方案,强调发扬儒家伦理唤醒农民内力,以文化改造实现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晏阳初立足教育通过平民教育来培育现代公民,力图让农民摆脱贫困愚昧且塑造成为“整个的人”,促使农村能够有效汇入现代文明大潮,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 其次,对邹平和定县两地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政治取向、社会支持、动员方式和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邹平实验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下而上地采取“社会”动员方式,依靠乡村领袖或绅士等社会强势力量改造乡村;定县在实验初期研究阶段坚持民间化立场,县政改革后则希望借助政权力量,基于教育改造基础以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方位改造,自下而上采用“社团”动员方式,依靠现代知识精英推动乡建实验。总体可以概况为“文化复兴——中华本色”、“平民教育——西式现代化”两种乡土重建模式。 再次,对二人乡村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实验未成功的根本原因。从革命史视角来看,乡村建设者们并触及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无力解决土地问题,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旧中国,通过改良来寻求乡土重建的道路,定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在“革命史”范式下审视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参照社会现代化的一般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扭曲、反常的社会转型来看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可以认为,梁漱溟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反工业化、反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他意图通过对传统的社会组织稍加改造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具有逆历史发展一般进程的反历史倾向;晏阳初有着鲜明的西方现代化价值取向,通过“四大教育”来解决“四大病症”,其根本在实现“新民”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所置身于其中的历史条件缺乏充分体认的非历史性,这使他们虽然殊途但却同归于“失败”的基本症结所在。 此外,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取径的政治改革,也即非政治力量的政治建设,离开政府必然会失败。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要改造既有政权,并最终以乡学村学取代基层政权组织,无疑是政府所不允许的。晏阳初抱着教育救国论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注重从个体改造方式来实现新民,但忽视了制度建设,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也仅仅服务于社会改造,在缺乏强大的、负责任政府背景下,也注定其实验难以成功。当然他们的努力也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知识增量与实践借鉴。 最后,如何通过重建乡土社会或乡村现代化而带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梁漱溟晏阳初问题的根本关怀所在。“三农”问题其实质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已成当今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此而言,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是无可回避的。二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当下乡村振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价值:一方面必须保障农民作为公民的权利、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自身的发展,培育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这是乡村“主体力量”的形成过程,也是对乡村社会的重塑,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以增强农民对自身所在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还需积极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本土资源,使之全面参与国民的道德精神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建,实现文化自觉,为中国的“现代性”提供支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