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家猪驯化路线初探——以中原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遗址出土猪骨为例
【6h】

中国家猪驯化路线初探——以中原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遗址出土猪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动物驯化路线理论

1.2 国际家猪驯化路线研究与总结

1.3 国内家猪驯化研究现状与不足

1.4 研究遗址背景

第2章 研究方法简介

2.1 猪骨鉴定与分析原理

2.2 C、N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

第3章 中原地区家猪驯化路线分析

3.1 部分遗址出土猪骨鉴定与分析

3.2 出土猪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3.3 中原地区家猪驯化路线小结

第4章 长江下游地区家猪驯化路线分析

4.1 部分遗址出土猪骨鉴定与分析

4.2 田螺山遗址出土猪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4.2.1 遗址背景

4.2.2 样品选取与制备

4.2.3 C、N稳定同位素测试及数据分析

4.2.4 样品污染鉴别

4.2.5 动物食性分析

4.2.6 家猪与野猪的鉴别

4.2.7 家猪驯化程度探索

4.2.8 结论

4.3 江家山遗址出土猪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4.3.1 遗址背景

4.3.2 样品选取与制备

4.3.3 C、N稳定同位素测试及数据分析

4.3.4 样品的污染鉴别

4.3.5 遗址先民食性分析

4.3.6 遗址猪群食性分析

4.3.7 家猪与野猪的鉴别

4.3.8 总结

4.4 出土猪骨稳定同位素分析总结

4.5 长江下游地区家猪驯化路线小结

第5章 两地家猪驯化路线比较及分析

5.1 两地驯化路线比较

5.2 路线差异成因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动物驯化理论认为人类主要通过三种路线对动物进行驯化:共生(commensal pathway)、捕获(prey pathway)和直接(directed pathway)路线。中国是家猪独立起源地之一,家猪驯化路线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驯化具体过程的探究仍讨论较少。本文以中原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两个家猪起源中心地为例,分别通过分析两地新石器时期部分遗址出土猪骨数量的相对比例(NISP、MNI、MW)、测量尺寸(猪下颌M3长)及年龄结构(猪群中成年个体比重)的历时性变化及食物结构转变情况,尝试厘清两地家猪的驯化路线。同时,利用最新动物考古学手段之一——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总结中原地区目前已有稳定同位素数据,并重点分析长江下游地区田螺山遗址和江家山遗址出土人骨与猪骨的最新稳定同位素数据,在揭示各遗址先民及动物食物结构的基础上,鉴别各遗址家猪与野猪,以帮助判断遗址中家猪的驯化程度。综合两方面分析结果,作者认为两地的家猪驯养都大致遵循捕获路线,但长江下游地区驯化路线更为清晰,同时在驯化各具体阶段的持续时间上两地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可能由各地区先民与猪群间关系的强度不同所导致。

著录项

  • 作者

    俞博雅;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文物与博物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郭怡;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828-09;
  • 关键词

    家猪; 驯养路线; 群间关系; 新石器时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