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的配方和工艺研究
【6h】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的配方和工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表目录

图目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我国农药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农药水分散粒剂的概述

2.1 基本组成

2.2 加工工艺

3 农药水分散粒剂的应用研究

3.1 研究进展

3.2 应用前景

4 噻唑锌的简要介绍

4.1 理化性质

4.2 相关制剂

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的配方筛选

1 材料与仪器

1.1 原料及规格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噻唑锌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

2.2 水分散粒剂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2.3 流点法

2.4 噻唑锌水分散粒剂制剂分析方法

2.5 噻唑锌水分散粒剂制剂质量控制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体筛选结果

3.2 润湿剂筛选结果

3.3 分散剂筛选结果

3.4 崩解剂筛选结果

3.5 消泡剂筛选结果

3.6 稳定剂筛选结果

3.7 优惠配方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原料及规格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旋转挤压造粒

2.2 沸腾造粒

2.3 两种工艺生产的WG的性能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旋转挤压造粒

3.2 沸腾造粒

3.3 性能对比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助剂及工艺对噻唑锌水分散粒剂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原料及规格

1.2 仪器设备

2 助剂及工艺对WG稀释液稳定性的影响

2.1 助剂对制剂性能的影响

2.2 助剂对WG稀释液稳定性的影响

2.3 工艺对制剂性能的影响

2.4 加工设备对制剂性能的影响

3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理化性能测试

3.1 有效成分

3.2 水分

3.3 pH值的测定

3.4 润湿时间

3.5 湿筛试验

3.6 悬浮率

3.7 持久气泡性

3.8 热贮稳定性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60%噻唑锌水分散粒剂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60%噻唑锌WG对水稻褐条病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噻唑锌制剂对水稻褐条病的有效中浓度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新颖创制杀菌剂。为丰富噻唑锌的剂型种类,本文对60%噻唑锌WG的配方、加工工艺、助剂及加工工艺对噻唑锌水分散粒性能的影响、生物活性展开研究。
  研究制备了60%噻唑锌WG,采用载体与原药直接混合后测试固体物悬浮率的方法,从8种载体中筛选得到最适载体膨润土。采用了流点法对11种润湿剂进行筛选,以KR-06对噻唑锌的润湿性最好。通过比较悬浮率高低,从11种分散剂中筛选到最适分散剂KY-816。通过对比不同用量下的崩解时间,从4种崩解剂中筛选得到羧甲基淀粉钠。另外,通过测试持久起泡性,从4个消泡剂中筛选出性价比较优的G-20n。化学稳定性测试表明,噻唑锌热稳定性佳,制剂中无须添加化学稳定剂。通过上述试验,获得60%噻唑锌WG配方如下:噻唑锌(a.i.)60%,KR-062%,KY-8166%,羧甲基淀粉钠3%,G-20n0.4%,膨润土补至100%。采用上述配方配制的60%噻唑锌WG理化性能优异。
  比较了旋转挤压造粒、沸腾造粒两种生产工艺所产噻唑锌WG的性能差异。试验表明,旋转挤压造粒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加水量20%-25%,筛网孔径1mm,真空干燥温度50℃-60℃,烘干时间0.5h-1h;沸腾造粒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鼓风机频率20 Hz,进风温度50℃,水或粘结剂喷雾时的雾滴细小。两种工艺配制的噻唑锌WG在崩解性、硬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旋转挤压造粒所产产品硬度较好,不易破碎成粉未状,但崩解性一般;沸腾造粒所产产品则反之。另外,采用沸腾造粒生产时,一次性成品率较低。
  助剂对制剂性能的影响方面,润湿剂和分散剂起着关键的作用。试验表明,润湿剂不仅对水分散粒剂的润湿性产生直接和主要影响,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水分散粒剂的崩解性能。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它对崩解性能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分散剂品种不同时,悬浮率具有较大差异。
  助剂对噻唑锌WG稀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润湿剂用量的变化对稀释液稳定性影响较小;分散剂用量的变化对稀释液稳定性影响较大;稀释倍数的变化对稀释液稳定性影响较大。
  采用种子染毒盆栽法测试了噻唑锌制剂对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生物活性。60%噻唑锌WG对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EC50为507 mg a.i./L,不同含量噻唑锌SC对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EC50分别为542 mg a.i./L、217 mg a.i./L、605 mg a.i./L、503 mg a.i./L。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噻唑锌WG与噻唑锌SC的生物活性相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