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原始瓷的工艺研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以东苕溪流域出土的原始瓷为例
【6h】

从原始瓷的工艺研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以东苕溪流域出土的原始瓷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瓷器的定义

1.3 原始瓷与瓷器的关系

1.4 瓷器起源的研究现状

1.5 瓷器起源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东苕溪原始瓷窑址的考古调查

3.1 东苕溪流域的历史地理环境

3.2 东苕溪中下游原始瓷窑址的考古调查

3.2.1 商代之前

3.2.2 商代

3.2.3 西周至春秋时期

3.2.4 战国时期

3.3 补充:原始瓷释光测年的不准确性讨论

4.关于瓷器起源的工艺学研究

5.东苕溪原始瓷的工艺与材料学研究

5.1 东苕溪原始瓷的原料分析

5.1.1 测试部分

5.1.2 胎体测试数据及分析

5.1.3 样品釉的潮试数据爱舟析

5.1.4 小结

5.2 东苕溪流域龙窑的发展

5.2.1 选址建窑

5.2.2 窑炉结构

5.2.3 窑具与装烧技术的发展

5.3.东苕溪原始瓷烧成温度的讨论

5.3.1 样品烧成温度测试与分析

5.3.2 样品物枢分析

5.3.3 样品吸水率测试与分析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瓷器起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某一个确定的窑口一夜之间烧成。原始瓷器作为瓷器发展的初级阶段,本质上来说,研究原始瓷的发展就是对瓷器起源的探究。浙江东苕溪流域发掘的原始瓷窑址群,颇具规模,不仅年代有序,且出土堆积丰富,器物种类多样。就目前已进行的考古调查来看,年代区域从夏商之际横跨至战国时期。
  本文以东苕溪流域的原始瓷窑址为例,从中选取瓢山、北家山、南山、火烧山、亭子桥、长山六个窑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XRF、 XRD、拉曼光谱、热膨胀等科学技术手段对样品的胎和釉成分、胎体及土样的物相进行测试,同时对烧成温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进行测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商周时期胎料已使用一元瓷石配方,原料来源皆就地取材。釉的出现受到窑汗的启发。釉的配方是瓷石配以草木灰。商周到战国无论是胎还是釉都有一定发展,但仍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特性,例如胎料仍残留较多杂质,胎体多气孔,釉层较薄且多流釉和积釉等。
  (2)商代南山窑时期已有龙窑,并且叠烧。春秋时期出现托珠间隔具以防止叠烧器物粘黏,战国时期出现为烧制特殊器物的支垫具。
  (3)在坯体的瓷化过程中,950℃时一次莫来石生成;1120℃左右,二次莫来石生成;1200℃以上,莫来石相开始平衡并生成方石英。火烧山及亭子桥四件样品,烧成温度基本已达到或超过1200℃,表现在宏观上的物理性能指标是吸水率出现低于1%的情况。胎体物相上观测到莫来石和方石英,理论上胎体已基本瓷化。
  综上所述,原料使用瓷石,有釉,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200℃,胎体晶相出现莫来石和方石英,理论上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已符合成瓷的基本条件,但胎釉原料杂质较多,釉质较差,温度可控性较差等。因此,东苕溪流域的原始瓷仍处于瓷器成熟前期阶段并正逐步向瓷器成熟方向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