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惩罚与无惩罚时利益分配者公平感知神经机制的差异——基于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范式的ERP研究
【6h】

有惩罚与无惩罚时利益分配者公平感知神经机制的差异——基于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范式的ERP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惩罚机制下的公平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量惩罚机制下公平感知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被动接受提议的决策者,而非掌握主导作用,提出权利分配的决策者,即利益分配者。因此,对于利益分配者在不同惩罚机制下的公平感知活动研究就更具有价值。而本文就是关注有惩罚和无惩罚机制下,利益分配者的公平感知差异。
   传统的研究大部分借助行为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其中,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常常被运用于研究惩罚机制和公平感知的行为实验中,但此类实验并不能深入到心理层面甚至是生理层面,来寻求进一步的证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科学技术如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方法的成熟发展,人们拥有逐渐打开“大脑”黑箱的能力。运用ERP技术,人们挖掘惩罚机制下利益分配者公平感知的脑区特征和神经活动,更好地揭示了现象后面的本质。
   本研究运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的情境,借助ERP技术,探索利益分配者(学生被试)在不同惩罚机制下的不同行为选择和公平准则背后的神经机制差异。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学生样本和社会人群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对实验样本的公平感知水平进行了定性研究。结合行为数据、脑电数据和问卷调查,本研究得出两个结论和一个推论:
   结论一:与有惩罚相比,无惩罚情形下,利益分配者更加倾向于给出利己的不公平分配方案。表现在行为数据上,无惩罚情境相对于有惩罚情境,不公平的选择比例更高,不公平的程度更大,响应时更短。
   结论二:不论有无惩罚机制,分配方案不公平程度越高,利益分配者内疚感(一种冲突)越强。表现在ERP成分上,不公平分配方案诱发比公平分配方案诱发振幅更大的N400-like(广义的N400,反映冲突的一种ERP成分);绝对不公平分配方案比相对不公平分配方案诱发振幅更大的N400-like;相对不公平分配方案比公平分配方案诱发振幅更大的N400-like。
   推论一:无论有无惩罚机制,具有较高公平感知的利益分配者,对于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有较强的内疚感。
   这些结果的意义和创新点在于:
   (1)从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的角度,验证了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假设。
   (2)运用ERP手段研究利益分配者的公平感知,并验证了“内疚感”的存在,这说明“道德机制”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