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以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落为例
【6h】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以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落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研究的重要性

1.1.2 扎尕那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与保护的迫切性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聚落与风水

1.2.2 聚落生态文化

1.2.3 理想景观格局

1.2.4 景观格局分析

1.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多功能景观(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2.1.2 风水理论(Feng-shui Theory)

2.1.3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2.1.4 飘积理论(Driftsnleory)

2.2 研究方法

2.2.1 场所印象感知分析

2.2.2 理想风水模式分析

2.2.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聚落格局空间解析

3.1.1 场所印象感知分析

3.1.2 理想风水模式的自然生态要素构成

3.1.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2 聚落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3.2.1 扎尕那聚落历史沿革

3.2.2 聚落演变驱动力分析

4 总结及建议

4.1 聚落格局空间解析总结

4.2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讨论

4.3 对多功能景观研究的启示

4.4 对于规划的建议

4.4.1 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发扬民族生态信仰进行环保

4.4.2 保护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建立扎尕那传统生态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区

4.4.3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整体空间形态引导规划

4.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附图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中国传统村寨聚落在环境与文化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稳定的聚落生态文化。作为多功能景观,其保护研究是我国生态及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典型载体。
   本研究从传统文化角度的现象学途径--“场所印象感知”、“理想风水模式”以及现代生态学角度的景观生态途径--“景观格局指数”三条分析路线出发,同时运用中国传统风水生态理念和现代景观格局理论对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藏族乡土聚落的景观立体结构、生态要素构成进行不同角度的解构。一方面探析理想景观模式蕴含的生态合理性,另一方面探析文化与环境对于聚落发展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文化角度的场所印象感知分析表明,扎尕那受到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是典型的“盆地-豁口-走廊”结构的壶天模式格局,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林-屋-水-林”景观模式,具有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效应、豁口与走廊结构效应四种综合效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盆地生态节制机制,保证了聚落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其空间要素组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圈层结构。
   (2)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契合“藏风得水”的理想风水格局,良好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环境质量、土壤、生物等资源构成了良好的聚落微环境;聚落建筑从水平和垂直布局上呼应自然飘积理论,整体形成以寺庙为核心的组团式聚居格局,各个独立自然村落具有相似的界面特征;聚落生态系统生气流稳定,处于自平衡状态。
   (3)基于生态角度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扎尕那聚落景观斑块有10类,斑块总数为58个,总面积为4943.68 hm2,斑块密度为1.17;景观以有林地和裸岩为基质(占66.31%),各种类型的自然斑块和半人工、人工斑块呈指状型和斑块散布型分布的混合镶嵌模式;平均分维数为1.12,香农多样性指标为1.63,香农均匀度指标为0.71,散布与并列指数高达72.41,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和均匀性都较高,景观组分的延续性比较强,保证了生态功能的连续性;人工斑块比例很低(仅为3.346%),聚落属于极稀疏区(PR<0.001%),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小。
   (4)扎尕那以宗教为核心的聚落格局在形成初期自然格局基本定型,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多重文化的综合影响对格局的形成及稳定起着主导作用,是聚落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随着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居聚落规模有所扩大,人口的增加及社会政策的引导使得格局内各组分的比例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变动不大,社会经济的驱动作用则较为次要。
   本研究为扎尕那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即通过合理的空间生态引导规划,实现聚落环境与文化理想模式的完善;将扎尕那聚落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生态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地发展,是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对景观元素、道路交通、排水系统、生态技术和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整体空间形态引导规划。同时,将文化及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景观生态学结合的研究模式,对于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及中国多功能景观研究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化和生态双重作用力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民族聚落综合的、复杂、相对稳定的聚落及聚落生态文化。此外,研究综合了景观生态学、人类文化学和心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对于多功能景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