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6-二异丙基苯酚改性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
【6h】

2,6-二异丙基苯酚改性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第一章文献综述

引言

1烯烃聚合催化剂

1.1铬系催化剂

1.2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茂金属催化剂

1.4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2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及作用

2.1 MgCl2载体及作用

2.2助催化剂

2.3内外给电子体

2.4催化体系各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

2.5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与催化机理

2.6催化剂活性中心浓度的测定

2.7异相催化体系活性中心多分散性的研究

3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4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实验部分

1单体与试剂

2催化剂的制备

2.1 2,6-二异丙基苯酚改性TK(cat-1)催化剂的制备(cat-2)

2.2负载型催化剂TiCl4/MgCl2(cat-3)及其改性催化剂(cat-4)的制备

3催化剂的表征

3.1催化剂中钛含量的测定

3.2催化剂红外表征

3.3催化剂中2,6-二异丙基苯酚含量测定

4聚合

4.1乙烯与1-己烯常压共聚合

4.2乙烯与1-己烯常压加氢共聚合

5共聚物分级

6淬灭实验

6.1 1-己烯均聚

6.2 1-己烯与少量乙烯共聚

7聚合物的表征

7.1核磁共振分析(13 C-NMR)分析

7.2高温和常温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7.3热分析

7.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分析

第三章TK及其改性催化剂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合研究

1催化剂的表征

1.1催化剂中钛的百分含量

1.2催化剂中的2,6-二异丙基苯酚含量

1.3红外表征

2乙烯与1-己烯聚合规律研究

2.1不同的1-己烯浓度对聚合行为的影响

2.2 2,6-二异丙基苯酚改性催化剂(cat-2)对共聚物序列结构的影响

2.3 2,6-二异丙基苯酚对催化剂活性中心分布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TiCl4/MgCl2及其改性催化剂催化乙烯/1-己烯共聚合研究

1催化剂的表征

1.1催化剂中钛的百分含量

1.2催化剂中的2,6-二异丙基苯酚含量

1.3红外表征

2乙烯与1-己烯聚合规律研究

2.1不同的1-己烯浓度对聚合行为的影响

2.2共聚物分级后各级份的分子量差异

2.3 2,6-二异丙基苯酚改性催化剂(cat-4)对共聚物序列结构的影响

2.4共聚物热分析

2.5 2,6-二异丙基苯酚对催化剂活性中心分布的影响

3加氢条件下乙烯与1-己烯共聚合研究

3.1不同氢气浓度对聚合行为的影响

3.2共聚物分级后各级份的分子量差异

3.3氢调对共聚物序列结构影响

4小结

第五章TiCl4/MgCl2及其改性催化剂催化1-己烯均聚研究

1淬灭实验结果

1.1 1-己烯均聚及加氢均聚

2芳氧配体对活性中心的作用机理

3小结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通过用有机化合物对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改性,希望引入催化剂的有机配体能对催化剂的活性中心(C<'*>)性质及其分布产生影响,从而调控这类催化剂合成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组成分布。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首先用2,6-二异丙基苯酚对工业用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TK(cat-1)进行改性,得到改性催化剂cat-2。用这两种催化剂分别进行了乙烯与1-己烯在不同共单体浓度下的共聚合。通过:<'13>C-NMR分析表征了共聚物的链结构,通过GPC测定及分子量分布的分峰拟合考察了催化体系的活性中心分布。实验研究发现,cat-2的共单体效应比cat-1弱,在相对低的共单体浓度就达到聚合活性的最大值。cat-2的共聚产物分子量随共单体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远小于cat-1。<'13>C-NMR分析结果表明,cat-2催化所得的共聚产物组成分布更均匀,尤其当以MAO为助催化剂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制备了不加内给电子体的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TiCl<,4>/MgCl<,2>(cat-3),然后用2,6-二异丙基苯酚对其进行改性,得到改性催化剂cat-4。用这两种催化剂分别催化乙烯-1-己烯共聚合以及在少量氢气存在下的共聚合,考察了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和催化体系的活性中心分布情况。研究发现,cat-4的共单体效应比cat-3弱。<'13>C-NMR分析表明,cat-4催化所得乙烯-1-己烯共聚产物的沸腾正庚烷可溶与不溶级份中的1-己烯含量差距变小,共聚物组成分布比cat-3的产物更均匀。特别是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时,cat-4与cat-3间的这种共聚物组成分布差别变得更加明显。在cat-4为催化剂的聚合体系中,氢气引起聚合活性下降的幅度小于cat-3。MAO为助催化剂时,cat-4的氢调敏感性大于cat-3。加氢条件下,cat-4催化乙烯-1-己烯共聚产物的组成分布也比cat-3相应共聚产物的组成分布更为均匀,尤其是用MAO为助催化剂时。这些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合成组成分布比较窄、分子量可调节范围较宽的乙烯共聚物。 本论文还用cat-3及cat-4催化剂催化1-己烯均聚,用肉桂酰氯淬灭法测定了聚合体系的活性中心浓度。研究发现,改性催化剂cat-4催化1-己烯均聚的活性中心的平均聚合活性小于相同条件下未改性的催化剂cat-3的,这与cat-3,cat-4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时,cat-3催化共聚产物中1-己烯含量高于cat-4相一致。说明未改性催化剂中的部分活性中心可能由于加入了改性试剂2,6-二异丙基苯酚而失活。少量氢气加入到1-己烯均聚体系,活性中心数降低,cat-4降低得更明显,特别是MAO活化的体系,这与cat-4的氢调敏感性高有关。最后,综合全文研究结果,对芳氧配体改性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和机理模型做了推测,提出了两种可能存在的改性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