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6h】

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导论

1.1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提出

1.1.3研究意义

1.2相关概念

1.2.1粮食

1.2.2生产者行为

1.2.3消费者行为

1.3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4.1研究主要方法

1.4.2研究技术路线

1.4.3数据来源

1.5研究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研究主要创新

1.5.2研究不足

2我国粮食供求相关文献综述

2.1粮食供求问题的文献综述

2.1.1粮食供求预测文献综述

2.1.2主要粮食供求预测文献综述

2.1.3粮食预测模型结构和变量选择

2.1.4小结与评述

2.2国内外粮食生产者行为研究

2.2.1粮食生产者行为研究

2.2.2粮食生产者行为的分析方法

2.2.3小结与评述

2.3我国食品消费者行为研究

2.3.1有关我国食品消费者行为和消费结构的研究

2.3.2食品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方法

2.3.3小结与评论

2.4本章小结

3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分析

3.1分析基础

3.1.1分析结构与项目

3.1.2计算原理

3.1.3区域划分

3.2数据来源和项目计算

3.2.1生产数据来源和计算

3.2.2消费数据来源和计算

3.2.3贸易数据来源和计算

3.3粮食供求均衡状况分析

3.3.1三种粮食供求均衡状况分析

3.3.2大米供求均衡状况分析

3.3.3小麦供求均衡状况分析

3.3.4玉米供求均衡状况分析

3.4本章小结

4我国粮食生产的微观因素研究——基于Nerlove模型

4.1数据来源及处理

4.2变量设置

4.2.1被解释变量

4.2.2解释变量

4.3理论基础与模型设置

4.3.1生产者行为理论

4.3.2理论模型

4.3.3实证模型

4.4粮食供给反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稻谷供给反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4.4.2小麦供给反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4.4.3玉米供给反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4.5本章小结

5我国食品消费的微观因素研究——基于AIDS模型

5.1数据来源和处理

5.2变量设置

5.2.1被解释变量

5.2.2解释变量

5.3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5.3.1理论基础

5.3.2AIDS模型

5.4食品消费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支出份额分析

5.4.2家庭特征变量对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5.4.3食品消费支出和收入弹性分析

5.4.4食品自价格弹性分析

5.4.5食品交叉价格弹性分析

5.4.6AIDS模型约束条件检验

5.5本章小结

6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趋势研究棗基于GSDM模型

6.1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6.1.1理论基础

6.1.2分析模型

6.2情景方案设计

6.2.1基准方案

6.2.2情景比较方案

6.3粮食供求变化趋势研究

6.3.1三种粮食供求变化趋势研究

6.3.2三种粮食供求变化趋势研究小结

6.3.3大米供求变化趋势研究

6.3.4大米供求变化趋势研究小结

6.3.5小麦供求变化趋势研究

6.3.6小麦供求变化趋势研究小结

6.3.7玉米供求变化趋势研究

6.3.8玉米供求变化趋势研究小结

7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7.1主要结论

7.1.1有关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分析的主要结论

7.1.2有关我国粮食生产的微观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

7.1.3有关我国食品消费的微观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

7.1.4有关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趋势研究的主要结论

7.2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流入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引起耕地大量流失;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继续增长,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在我国人多地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证国内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均衡非常重要,这也使得我国粮食增产的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改革,因而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新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这将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未来我国粮食可能存在的供求缺口,并采取适当政策措施来保障未来国内粮食供给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比较系统地分析有关我国粮食供求问题及其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区域粮食供求均衡表对1992年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及全国三种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供求的历史变化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区域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AIDS面板数据模型,着重从粮食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微观角度,分别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微观因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局部均衡理论通过构建区域供求均衡分析模型(GSDM模型)和设计低增长率、基准、高增长率三种情景方案,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次上对未来20年我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据此发现未来我国区域粮食可能出现的产需余缺,提出如何实现我国区域粮食供求均衡的相关政策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如下: (1)文献综述。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我国粮食供求进行的预测及其预测方法,粮食生产者行为研究及其分析方法,和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研究及其分析方法等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 (2)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构建区域粮食供求均衡表,分析全国和各个地区三种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消费、贸易和年度节余状况。 (3)我国粮食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着重通过构建三大地区三种粮食的Nerlove供给反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价格、生产投入、政策、技术、风险、城镇化、自然灾害和灌溉等微观生产者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问题,从中发现微观生产因素对区域粮食生产的作用。 (4)我国食品消费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着重通过构建三大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需求的AIDS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食品价格、居民收入和家庭规模、就业人口、教育等微观消费者行为因素影响问题,从中发现微观消费因素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5)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趋势分析。在上述我国粮食供求均衡状况、微观粮食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供求均衡分析模型,设计低增长率、基准、高增长率三种情景方案,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次上对未来20年我国三种粮食的产量、食用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用种和损耗等进行模拟分析,估计未来我国区域粮食可能出现的产需余缺。 (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缩减粮食产需缺口、提高粮食自给率等角度,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均衡的政策启示。 本文可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创新: (1)在理论上,本文通过从微观层次上对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的量化实证分析,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局部均衡理论构建的GSDM模型模拟分析,揭示了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变化的微观机理及未来趋势,这突破了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我国粮食供求变化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粮食经济理论。 (2)在方法上,本文使用大量现有统计数据资料,对粮食生产和需求数据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分解方法,构建了1992-2005年分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表,对我国主要粮食供求区域变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分别通过构建三种不同品种粮食区域Nerlove模型和基于Moschini提出的“修正的Stone价格指数”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AIDS模型,一方面从微观角度上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粮食生产的生产者行为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另一方面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粮食需求的消费者行为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局部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涉及大米、小麦和玉米的GSDM模型,设计三种不同情景方案的模拟分析,研究未来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变化趋势。对影响我国粮食区域供求的微观和宏观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提高研究我国粮食供求问题的科学性,因而具有较大的方法创新。 (3)在实践上,本文通过大量科学规范的数量分析及构建的我国三种粮食区域供求均衡模型,对我国不同省区不同品种粮食供求的历史变化、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微观因素以及未来粮食区域供求变化趋势等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据此得出的大量有关我国粮食区域供求变化的多种信息及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的有关“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有效耕地保护制度”和“促进区域粮食贸易”等政策启示,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合理判断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变化趋势和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