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层中子学概念研究
【6h】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层中子学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裂变能源的发展趋势

1.1.2 聚变能源展望

1.1.3 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研究现状

1.1.4 混合堆发展的新思路——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2章 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子物理学

2.1 外源驱动次临界系统的中子物理学

2.2 混合堆中子学基本原理

2.2.1 混合堆系统的能量平衡

2.2.2 混合堆中的核反应

2.2.3 易裂变燃料增殖性能

2.3 小结

第3章 三维输运与燃耗耦合程序MCORGS的开发与验证

3.1 引言

3.2 输运燃耗耦合程序开发现状

3.3 MCORGS理论模型介绍

3.3.1 燃耗方程

3.3.2 ORIGENS燃耗方程求解方法简介

3.3.3 程序开发思路及实现

3.4 程序验证

3.4.1 压水堆栅元燃耗基准计算

3.4.2 VVER组件燃耗基准计算

3.4.3 ADS基准题燃耗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MCF驱动的能源堆包层中子学相关问题研究

4.1 聚变堆芯参数的选取

4.2 包层材料的比较研究及后处理方式的选择

4.2.1 第一壁和偏滤器材料

4.2.2 裂变区燃料型式

4.2.4 冷却剂

4.2.5 氚增殖剂

4.2.6 后处理方式

4.3 天然铀燃料体系包层中子学概念研究

4.3.1 铀水体积比的选择

4.3.2 燃料区厚度对中子学性能的影响

4.3.3 典型模型燃耗计算

4.3.4 换料方式初步研究

4.3.5 连续运行时的燃耗行为

4.3.6 包层覆盖率和均匀化效应的影响

4.3.7 放射性

4.3.8 停堆余热

4.4 乏燃料体系包层中子学初步概念研究

4.5 能源堆中利用钍的可能性

4.6 能量平衡

4.7 小结

第5章 驱动源对包层设计的影响

5.1 Z-Pinch驱动ICF混合堆

5.2 激光驱动ICF混合堆

5.3 混合堆各种功能之间的比较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是核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火挑战。聚变裂变混合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传统的混合堆可分为增殖堆与嬗变堆两类。增殖堆面临核不扩散或对聚变功率要求高的制约;而嬗变堆则面临易裂变材料装量巨大的困难。开展以能源供应为主要目的并能克服上述困难的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简称能源堆)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考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的聚变堆芯参数,开展了能源堆包层中子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包层设计概念。该包层采用天然铀(或压水堆乏燃料)的锆合金为裂变燃料、轻水作冷却剂、Li4SiO4为氚增殖剂,后处理以干法为主且不用分离铀和钚。这种设计可以实现较高的包层能量放大倍数(M),降低对聚变功率和聚变增益(Q)的要求;有利于扩大能源规模,提高经济性和防核扩散能力。
  针对能源堆包层几何结构和能谱都非常复杂、包层成分随燃耗变化的特点,开发了MCNP与ORIGENS相耦合的计算程序MCORGS。它能计算核素含量、放射性、停堆余热等随时间的变化;还能进行指定时刻的中子平衡分析。MCORGS利用MCNP计算出重要核素的转换截面,提供给ORIGENS进行燃耗计算;参加输运计算的核素与需要更新的转换截面由宏观总截面大小动态决定。利用MCORGS计算了多个压水堆基准题和ADS(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基准题,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
  利用MCORGS开展了能源堆包层中子学概念研究。首先采用中子平衡分析的方法给出了一个以天然铀为燃料的全覆盖概念模型。利用概念模型研究了铀水体积比和燃料区厚度对中子学性能的影响;模拟了干法结合简单湿法对燃料进行后处理、将处理后的乏燃料添加适量贫化铀来实现铀资源利用的可能性;研究了放射性和停堆余热随时间的变化特性。考虑了包层覆盖率并采用燃料和冷却剂打混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均匀化模型;研究了均匀化模型径向和周向核素成分随时间的变化。简要研究了以乏燃料为燃料时铀水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能源堆中利用钍的可能性。最后简单比较了驱动源对包层中子学的影响。
  定态计算表明铀水比对易裂变燃料产生率(F)和消耗率(B),包层能量放大倍数(M),氚增殖比(TBR)有显著影响。铀水比增大,F/B增大,但M和F+B+ TBR减小;铀水比减小F/B减小,但M和F+B+ TBR也增大。F与TBR之间是竞争关系,要保证氚自持,需要权衡铀水比、燃料区厚度等因紊;而寿期初的F/B值则决定了M和TBR的变化趋势。
  初步研究显示:能源堆若以天然铀启动,铀水比取2∶1为宜,寿期初M=5~10,TBR>1.15,F/B=2.72,系统可维持100年以上;减小铀水比会使M增大,但寿期初无法实现氚自持。如果以乏燃料启动,铀水比的选择余地更大。铀水比取2∶1,M~l6,TBR>1.32,F/B=1.7,系统可维持100年以上;铀水比取1∶1,M>29,TBR>1.15,F/B=1.02,系统可维持5年;铀水比取2∶3,M>50,F/B=0.75,TBR>1.31,系统也可维持5年,但易裂变燃料是消耗的。能源堆换料周期可选5年,每次添加5吨贫化铀或钍,实现铀或钍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将能源堆卸出的乏燃料与等量贫化铀掺混,掺混的燃料性能和天然铀相当,有利于扩大能源规模。停堆时刻能源堆的总放射性与停堆余热与同功率压水堆相当,对余热排出系统的设计不会增加困难,但须对燃料复用过程中乏燃料的储存和制造的面临放射性的问题加以特别关注。

著录项

  • 作者

    师学明;

  •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学科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彭先觉,伍钧;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L613;
  • 关键词

    核工程;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中子学; 包层设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