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贷激增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6h】

信贷激增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及我国信贷管理现状

2.1 信贷风险的含义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原则

2.2.1 信贷风险管理的含义

2.2.2 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风险预警管理理论

2.4 信贷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2.4.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回顾

2.4.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2.5 中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比较分析

2.5.1 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2.5.2 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2.5.3 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

2.5.4 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

第3章 信贷激增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般风险

3.1.1 内部风险

3.1.2 外部风险

3.2 信贷激增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新的信贷风险

3.2.1 信贷激增的背景

3.2.2 信贷激增蕴藏的银行信贷风险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4.1 财政过度授信

4.2 新增贷款结构不合理

4.2.1 期限结构不合理

4.2.2 贷款企业集中度高

4.2.3 产业结构失衡

4.3 宏观经济复苏压力增大信用风险

4.4 利益驱使下银行违规操作

4.5 贷后资金流向监管力度不够

4.6 利率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第5章 当前环境下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5.1 理顺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法律关系

5.2 银行自身的完善措施

5.2.1 优化信贷结构,分散风险

5.2.2 实行比例管理

5.2.3 加强信贷资产贷后风险控制,做好贷款核销工作

5.2.4 发展多元补资

5.2.5 建立信贷管理人岗位责任制

5.2.6 加强资产流动

5.3 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5.4 发展多样化金融市场

5.5 完善配套改革

5.6 重视弹性调控

5.7 规范同业竞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信贷风险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管理之一。信贷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同时,信贷风险也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和组织架构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目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下,银行对外部环境的改变能力仍是极其有限的,银行在此环境下,更为迫切的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练好内功,健全和完善我们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蔓延到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出台了4万亿政府主导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信贷投放政策。2009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这对拉动内需、保障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在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下,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而恶性竞争,盲目营销、胡滥投放、粗放经营的现象又有所抬头,尤其是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营销过程中,不注重科学发展和有效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防范,重结果轻流程的现象正在逐步暴露,这对我们银行机构加强信贷风险防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贷款激增下出现新的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从贷款激增的全新视角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贷款激增的背景下,降低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调控思路。
   本课题以信贷风险管理为基础,系统梳理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信贷激增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借鉴的不仅仅是别人已经成型的理论,而是力图从中探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特征的分析方法,这对丰富传统内外经济均衡理论,完善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表现特征;探讨我国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结合我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大规模发放贷款可能加大信贷风险的现实特征,提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调整思路和战略选择。此问题的研究对于剖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和谐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