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鱿鱼及制品中甲醛测定方法、本底含量和甲醛生成控制的初步研究
【6h】

鱿鱼及制品中甲醛测定方法、本底含量和甲醛生成控制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水产品甲醛概况、可能来源及存在方式

一、甲醛概况

二、水产品甲醛的可能来源及存在方式

第二节水产品中甲醛的检测方法

一、水产品中甲醛的定性测定

二、水产品中甲醛的定量测定

第三节水产品中甲醛本底含量及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一、水产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

二、水产品中甲醛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第四节水产品中影响甲醛产生的因素及甲醛限量标准问题

一、水产品中影响甲醛产生的因素

二、水产品甲醛限量标准问题

第五节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醛含量

前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实验原理

二、样品制备

三、标准曲线绘制

四、结果计算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色谱条件的选择

二、吸收峰及其对应物质的确定

三、衍生条件的优化实验

四、精密度实验

五、检出限实验

六、回收率实验

七、衍生物的稳定性实验

八、应用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HPLC法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两种方法的比较

前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甲醛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时方法检出限和线性范围的确定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实验

二、HPLC法实验结果

三、两种方法测定不同种类鱿鱼及其他水产品中甲醛含量的比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鱿鱼制品加工工艺中甲醛产生规律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仪器与试剂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水分的测定

二、样品中甲醛的测定

三、鱿鱼丝加工工艺

四、北太鱿鱼圈加工工艺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原料片中甲醛的分布

二、解冻片中甲醛的分布

三、半成片中甲醛的分布

四、辅料中甲醛含量的测定

五、鱿鱼丝生产工艺的甲醛变化

六、北太鱿鱼圈整个加工工艺中甲醛含量的动态变化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鱿鱼制品加工工艺中甲醛含量的初步控制

前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第二节实验方法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原有生产工艺过程中甲醛含量变化

二、蒸煮和焙烤条件的优化

三、改进工艺后实验生产过程中甲醛的含量变化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鱿鱼肌肉高温条件甲醛产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前言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样品处理

二、FA、DMA、TMA和TMAO的测定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FA、DMA、TMA和TMAO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鱿鱼和鳕鱼高温过程FA、DMA和TMA的生成

三、温度对鱿鱼FA、DMA和TMA生成的影响

四、作用时间对鱿鱼FA、DMA和TMA生成的影响

五、标准品TMAO在高温下的分解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水产品中挥发性有毒醛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其中国内以鱿鱼等产品甲醛问题较突出。目前,我国水产品中甲醛测定尚无非常可靠的标准方法,严重制约了水产品中甲醛项目的监督检验。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醛的方法,实验中确定了该方法的各参数,并比较了高效液相方法和传统乙酰丙酮比色法测定甲醛的指标。应用上述方法调查了4种鱿鱼内脏、肌肉、3种鱿鱼丝及其他4种海产品的27个样品甲醛本底含量。还分析了鱿鱼制品加工工艺甲醛的消长规律,并对鱿鱼丝加工工艺甲醛生成的控制方法做了初探。同时进一步研究了鱿鱼高温加热条件中甲醛的生成规律。 将水产品中的甲醛通过蒸馏法分离提取,在酸性条件下与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生成2,4-二硝基苯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间接测出甲醛含量,该方法得到的峰高与甲醛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2>=0.9996,对浓度为10μg/mL和20μg/mL的甲醛标准溶液7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9%和2.19%。该方法的检出限为8.92μg/L,样品检出限为0.18mg/kg,回收率为:83.09%~103.20%。比较高效液相法与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发现,样品的甲醛含量在1mg/kg~160mg/kg范围时,两种测定结果相近,而低于1mg/kg时,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高效液相方法。 应用上述建立的两种方法测定27个样品甲醛本底含量,结果显示鱿鱼胴体和内脏、鱿鱼丝及其他海产品中有不同水平的甲醛含量。其中鱿鱼内脏组织甲醛含量均明显高于胴体,其含量约为后者的4-10倍,鱿鱼胴体和内脏组织甲醛含量具有相似规律性,4种鱿鱼中阿根廷鱿鱼内脏和肌肉中的甲醛含量均是最高。3种鱿鱼丝和对虾等4种海产品甲醛含量都超过了国家对水发水产品10mg/kg的标准。 鱿鱼丝加工工艺过程中甲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秘鲁鱿鱼原料片垂直分布为靠近内脏部分甲醛含量较高,横向分布为靠近软骨部分甲醛含量较高,纵向分布较为一致;解冻片的甲醛垂直分布为靠近内外两层部分甲醛含量下降,纵分布较为均匀;半成片的甲醛分布较均匀。鱿鱼丝加工过程甲醛含量具有明显地上升和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蒸煮和焙烤两道工序甲醛明显上升,而调味和烘干工序甲醛略有下降。用该工艺生产甲醛本底为4.51 mg/kg的原料加工成鱿鱼丝成品的甲醛含量达到14.39 mg/kg。而鱿鱼圈加工工艺过程中原料与成品中甲醛含量无明显变化。 通过研究鱿鱼丝原工艺甲醛变化规律,确定甲醛上升较快的蒸煮、焙烤作为甲醛的关键控制点。蒸煮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甲醛含量逐步增加,而相对高温短时不利于甲醛的产生;焙烤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醛含量递增,递增幅度逐步变小,120℃后甲醛含量递减,递减辐度增加。因此,最终的优化条件为流水解冻,蒸煮90℃4min,焙烤125℃。由此改进的工艺能较有效地控制鱿鱼丝甲醛的生成,其中鱿鱼原料甲醛的湿基含量为2.5mg/kg,加工到成品甲醛的湿基含量为8.7mg/kg。 进一步对海产品高温加热条件下甲醛的生成规律做了初步研究,比较了鱿鱼和鳕鱼在100℃加热15min后甲醛(FA)、二甲胺(DMA)和三甲胺(TMA)的变化,分析了鱿鱼样品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对FA、DMA和TMA的变化。结果显示经热处理鱿鱼中的FA、DMA和TMA明显上升,而鳕鱼中的FA明显下降,DMA和TMA几乎没有变化。鱿鱼样品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FA、DMA和TMA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80~100℃。TMAO标准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生成FA、DMA和TMA,证实了鱿鱼高温过程可能通过该分解反应生成甲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