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6h】

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宏观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2 论文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协同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综述

2.2 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综述

2.3 新兴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2.4 现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3 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及产业发展模式

3.1 新能源汽车概况

3.1.1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s,HEV)

3.1.2 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BEV)

3.1.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Vehicles,FCV)

3.2 全球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3.2.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3.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历程

3.3 全球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3.4.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3.4.1 整车销售模式

3.4.2 整车租赁模式

3.4.3 融资租赁模式

3.4.4 电池租赁模式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

4.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

4.1.1 新能源汽车供给方视角

4.1.2 消费者视角

4.1.3 大学、研究机构视角

4.1.4 中国政府视角

4.2 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4.2.1 知识的流动性

4.2.2 创新收益的专属权

4.2.3 网络的稳定性

4.2.4 知识的流动性、创新的专属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4.3 我国新能源汽车典型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能力分析

4.3.1 整车销售模式中的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能力分析

4.3.2 电池租赁模式中的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能力分析

5 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不同生命周期的协同创新能力演化过程

5.1 案例选择与简介

5.1.1 比亚迪

5.1.2 万向

5.1.3 众泰

5.2 核心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协同能力演化过程

5.2.1 比亚迪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变

5.2.2 杭州市电力局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变

5.2.3 比亚迪与杭州市电力局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比较

6 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动态及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6.1 新兴产业政策分析框架的制定及分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6.1.1 X维度:新兴产业企业需求维度

6.1.2 Y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6.1.3 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6.2 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的样本选择

6.3 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单元编码和频数统计分析

6.3.1 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6.3.2 频数统计分析

6.3.3 基于两个维度的频数统计分析与评价

6.3.4 基于政策分析框架中政策类型的分析与评价

6.4 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动态与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关系

7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价值和可深入的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许多国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提高经济竞争力、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协同能力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产业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问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跨案例比较法,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核心企业的协同能力的演化。
  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前人对于协同创新能力、商业生态系统、新兴产业的研究,总结文献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模型。其次,在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分别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产业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几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分析。
  再次,在理论基础上,从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出发,从动态角度对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两个实际案例作案例分析,总结了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协同机制,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最后,针对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分析政策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动态的影响,并在全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及展望。研究可知,核心企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能够协同生态系统各主体更有效的合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