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
【6h】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思路与总体设计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1.4论文结构

1.5本章小结

2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文献综述

2.1高校科研团队综述

2.1.1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

2.1.2高校科研团队的分类

2.1.3高校科研团队的特征

2.2高校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团队动力学理论

2.2.2合作与竞争理论

2.3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1团队绩效

2.3.2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2.3.3团队创新绩效的测量

2.3.4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刘惠琴,2008)

2.4本章小结

3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3.1团队支持感研究综述

3.1.1团队支持感的内涵

3.1.2团队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3.1.3团队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3.2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3.2.1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3.2.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

3.2.3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3.2.4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3.3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作用的理论依据

3.3.1从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的视角

3.3.2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

3.3.3从激励理论的视角

3.4现有研究的不足

3.5本章小结

4研究理论分析、假设与模型

4.1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分析

4.1.1作用途径中的中介变量的选取

4.1.2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

4.1.3团队支持感与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4.1.4工作满意度与团队创新绩效

4.1.5科研压力感与团队创新绩效

4.1.6合作与协同与团队创新绩效

4.2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的理论假设与模型

4.3本章小结

5研究方法

5.1问卷设计

5.2小样本检验

5.2.1小样本数据来源

5.2.2初始量表的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5.3样本和数据

5.4分析方法与工具

5.5本章小结

6数据分析及论题验证

6.1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检验

6.1.1信度、效度和单维度分析

6.1.2探索性因子分析

6.1.3验证性因子分析

6.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2.1信度、效度和单维度分析

6.2.2探索性因子分析

6.2.3验证性因子分析

6.2.4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3控制变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6.3.1个人特征变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6.3.2科研团队类型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6.3.3科研团队规模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6.4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5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研究贡献与创新

7.3本文结论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启示

7.4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中承担了重大责任。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日益深入和所涉学科知识的日益多样,高校的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团队化的科研作战,这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提高。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以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科研压力感、合作与协同为中介变量,团队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并运用SPSS11.5及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273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路径分析等,验证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
   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
   1.根据Bandura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观点,自定义科研自我效能感这一全新概念,提出立项自我效能感、研究自我效能感和成果展示自我效能感三维度结构,并且实证了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三维度结构以及三维度之间的关系。
   2.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以工作满意度、科研压力感、合作与协同为中介变量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3.不同特征的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团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1)工科团队成员的团队支持感、工作满意度、合作与协同显著高于理科与人文社科团队,科研压力感显著低于理科与人文社科团队;团队负责人的立项自我效能感、研究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科研骨干与一般成员,科研骨干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一般成员,而合作与协同显著低于一般成员;科研时间在3年以内的团队成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有较高科研时间的团队成员,而团队支持感、合作与协同显著高于有较高科研时间的团队成员,科研时间在11-20年的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科研时间10年以内的团队成员。
   (2)项目型团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科研压力感方面显著高于导师学生型和带头人骨干学生型团队。导师学生型团队的团队支持感、合作与协同显著高于带头人骨干学生型团队。
   (3)团队规模在6-10人的团队成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科研压力感、合作与协同显著高于其他规模的团队,而团队支持感显著低于其他规模的团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