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为干扰对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6h】

人为干扰对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也最为典型,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上强烈的人为破坏,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已不足5%,大部分已经退化成次生林、人工林,甚至消失。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较为原始、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周边又有各种因人为干扰而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杉木林,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古田山保护区的4种不同干扰梯度的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每种森林类型选择3个重复样地,共建立了12个1公顷的动态监测样地,重点致力于研究人为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人为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为活动方式对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物多样性、种面积曲线、物种多度分布以及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工杉木林的物种丰富度和种面积曲线上升最慢,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以少数物种占优势,稀有种的数量很多。物种组成中灌木和落叶树种较多。径级分布类型,在小径级部分为倒J形,由于杉木的大量存在,在胸径(DBH)15cm左右存在一个较大的峰,大径级个体分布较少,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0cm。
   次生林Ⅰ是皆伐后自然恢复50年的次生林,空间结构与原始林非常接近,物种多度分布,种面积曲线,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等都很相似,但是物种组成上却很有很大不同。次生林Ⅰ中以石栎、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等为优势种,而原始林优势种以甜槠、木荷、青因为主。
   次生林Ⅱ,是经历了两次大型人为活动干扰的森林,50年前皆伐,自然恢复35年左右后,经历了一次择伐。次生林Ⅱ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物种丰富度,种面积曲线上升最快,并很快达到平衡。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以多数种的大量分布为主,稀有种数量最少。径级分布呈现倒J形,小径级个体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森林,根萌数量也最大。甜槠Castanopsis eryei是最优势的物种,石栎Lithocarpus glabra次之。
   对优势物种的点格局分析发现,人为干扰对物种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一物种对不同人为活动的响应是不同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响应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不同程度人为活动干扰所导致的亚热带森林物种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变化。对亚热带森林的恢复和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