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麂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及其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h】

黑麂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及其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附图

前言

研究区自然概况

第一章黑麂种群密度及其分布

(一)研究方法

(二)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种群密度、分布与保护

1.结果

2.讨论

(三)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

1.结果

2.讨论

第二章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综述)

(一)栖息地选择研究方法

(二)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概况

(三)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

第三章黑麂栖息地利用及其季节变化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黑麂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与保护建议

(一)研究方法

(二)九龙山、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空间格局特征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基地,通过在不同功能区设置固定样带的方法,收集黑麂足迹和粪便等新鲜活动痕迹数据,进而推算研究区内的黑麂种群密度;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技术确定不同季节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判别分析来找出不同季节黑麂栖息地分离的主要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构建了黑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评价了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的黑麂栖息地适宜性,同时也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保护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九龙山黑麂主要栖息在于海拔1000m左右的区域。保护区良好的生境条件和周边地区黑麂的内迁,是保护区种群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黑麂对海拔高度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2、综合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利用的数据,对黑麂栖息地利用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涉及11种栖息地变量。同时采用2个判别函数建立黑麂栖息地类别领域图,使栖息地利用定量化分析更直观。3、运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