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作和旱作水稻形态解剖结构及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的比较研究
【6h】

水作和旱作水稻形态解剖结构及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前 言

1.1概述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设计

2.3测定项目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水作和旱作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分析

3.2水作和旱作条件下不同品种苗期根、叶形态解剖比较

3.3水作和旱作条件下不同品种灌浆期根、叶形态解剖比较

3.4水作和旱作下灌浆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变化的比较

3.4.1水作和旱作条件下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3.4.2 水作和旱作条件下灌浆期剑叶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3.4.3水作和旱作条件下灌浆期剑叶蒸腾速率的日变

4讨论

4.1水作和旱作条件下产量的变化

4.2水作和旱作条件下根的内部解剖特征的分析

4.3水作和旱作条件下叶的内部解剖特征的分析

4.4水作和旱作下灌浆期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的分析

5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我国淡水资源按人口平均占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加上我国水、士资源组合不平衡,更加重了水资源供求矛盾。中国非搞节水农业不可,发展旱作水稻生产和种植旱稻,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在水作和旱作两种条件下选取不同抗旱品种(系)分别对根,叶的解剖结构以及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等性状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深入研究了在水作和旱作条件下各个性状特征的不同,不同抗旱类型对不同条件的适应。不同抗旱类型之间在相同条件下各个性状特征的对比分析及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旱作条件下各个品种的产量均小于在水作条件下的。由于各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对旱作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各个品种产量减产的幅度也不同并且有明显的区别,抗旱性强的品种减产的幅度要小。抗旱性弱的品种减产的幅度要大。一般减产幅度为7.4%到48.9%。 2.水作和旱作条件下根的解剖结构上具有差异,同一品种根后生木质部导管的个数在水作和旱作下差异不显著,但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和中柱面积在旱作条件下大于在水作条件下。不同抗旱型品种导管直径,中柱面积旱作比水作增加的幅度不同,抗旱性强的品种增加的幅度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在旱作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导管直径和中柱面积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通气组织的形成与所在的条件和品种的抗旱性强弱有关,旱作比水作形成的要小。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弱的品种要小。 3.水作和旱作条件下叶的解剖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叶主脉大小维管束的个数和气腔个数,旱作比水作少。束内导管直径大小和维管束面积大小以及气腔面积,旱作比水作小。不同抗旱品种束内导管直径和维管束面积下降的幅度不同,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的幅度要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同在旱作条件下,束内导管直径,维管束面积,抗旱性强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叶片角质层的厚度旱作比水作厚。气孔的密度旱作比水作的少,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少。气孔的大小在生育期期间,均表现为旱作小于水作的。 4.水作和旱作条件下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表现相同,均呈现“双峰”变化趋势,峰值均出现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左右,旱作明显低于水作。同在旱作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强度抗旱性强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水作和旱作条件下灌浆期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从早晨开始,气孔导度逐渐变大,到上午10:00左右到达全天的最高值,有明显的峰值,随后开始逐渐下降,但在16:00稍有回升,之后降至最小。旱作明显低于水作。同在旱作条件下气孔导度的大小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大于抗旱性弱的。 在水作和旱作下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变化趋势,从早晨到正午蒸腾速率持续增长,正午时分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在日落之后降至最低。旱作比水作有所降低,同在旱作条件下,蒸腾速率抗旱性强的品种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著录项

  • 作者

    张佳宇;

  •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 学科 植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治安;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01;
  •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解剖结构; 气体交换特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