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临床研究
【6h】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摘要

前 言

第一部分 AIS娇形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参数分析和危险因素探讨

引言

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融合至上胸椎区域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典型病例

二、结 果

三、讨 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二.胸腰段脊柱侧凸行前/后路手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效应的比较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评估分析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 果

三、讨 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附 录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随访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矫形融合至上胸椎区域(T8以上)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发生状况并系统探讨其危险因素。 2、比较胸腰段脊柱侧凸行前/后路手术(上端椎终止于中下胸椎区域)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疗效及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状况;从近端交界区安全的角度探讨该类型侧凸手术入路选择的参数筛选标准。 3、采用SRS-22(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问卷表)量表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比较分析PJK(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方法] 1、回顾性研究了2000-2005年期间在该院接受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2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平均随访3.5年(2-7.6年);所有患者均融合至上胸椎(T8以上),即跨过矢状面胸椎后凸顶点区域。动态观察其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Cobb法)的动态变化;记录各项影像学参数并根据发生PJK与否对数据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单变量重复比较、单因素危险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推断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2、对2001~2005年间在该院接受前路/后路手术的70例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上端融合椎均终止于下胸椎(T8~T12)区域。观察其矢状面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测量冠状面、矢状面等各项参数指标,对前后路手术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疗效及对近端交界区的后凸畸形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按照发生PJK与否对后路组各项术前参数进行分析,筛选术后PJK发生的术前预测指标用以指导术前入路选择。 3、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SRS-22量表,对随访的脊柱侧凸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并统计各维度得分;根据影像学上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PJK)与否、结合畸形发生的位置、畸形的角度等特点,从多个角度在疼痛、外观满意度、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满意度等五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产生差别的可能原因。 [结果] 1、在平均3.5的随访时间内,123例患者中共有35例出现PJK,总体发生率为28%。其中28例(80%)在术后1.5年内发生。多变量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诱发PJK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胸椎后凸减少较大(>10°)、胸廓成型术、上端椎使用椎弓根螺钉、自体骨植骨、融合累及腰椎(L2以下)。 2、70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其中后路42例有17例(40%)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前路28例有4例(14%)发生PJK;后路组的后凸角度明显高于前路组。在冠状面上对主弯的矫正率前后路组没有差异:但是前路组术中腰椎前凸减少较多。比较后路组的各项术前参数,如果该类型患者术前腰椎前凸角度大于50°、按照后路策略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大于10°且上端椎拟终止于T10以上,选择后路手术发生PJK的危险性将增高。 3、按照上端椎位置将所有137份问卷分为上胸椎组和下胸椎组。上胸椎组共有95份合格问卷,其中PJK组32份,非PJK组63份;两组量表在五个维度的得分比较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下胸椎组42份问卷中PJK组17份,非PJK组25份;两组在疼痛、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满意度四个维度上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外观满意度维度PJK组得分要低于非PJK组;将下胸椎组PJK患者问卷按照后凸角度值分组,其外观得分在各组中有差异。将两组中PJK患者问卷在疼痛和外观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在外观得分上胸椎PJK组高于下胸椎PJK组。 [结论] 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植骨融合至上胸椎区域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有一定的发生率;PJK在术后早期发生率高,提示术后早期有效的外固定对预防PJK可能有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诱发PJK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中胸椎后凸减少较大(>10°)、胸廓成型术、上端椎使用椎弓根螺钉、自体骨植骨、融合累及腰椎。 2、胸腰段脊柱侧凸行后路手术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路手术。从避免PJK的角度制定该类型侧凸的手术入路筛选指标,认为如果影像学检查术前腰椎前凸角度大于50°、按照后路策略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大于10°且上端椎拟终止于T10以上三个因素存在将不适合行后路手术;应选择前路或者延长融合节段。 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至上胸椎)术后发生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仅表现为影像学异常,近期来看似乎没有对该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但是胸腰段脊柱侧凸如果行后路融合且上端椎位于中下胸椎,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畸形的发生会给部分患者带来可感知的外观畸形,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同后凸角度的大小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