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研究
【6h】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1 朱丹溪的痰证论及其临床运用

1.1 对“痰”的基本认识

1.1.1 “痰”的概念

1.1.2 “痰”的形成和特性

1.1.3 “痰”的致病特点

1.2 痰证的病因病机

1.2.1 湿痰

1.2.2 热痰

1.2.3 风痰

1.2.4 燥痰

1.2.5 寒痰

1.2.6 痰瘀

1.2.7 食痰

1.3 痰证的证候辨析

1.3.1 病因辨证

1.3.2 病位辨证

1.3.3 脉证特点

1.4 痰证的治疗原则

1.4.1 治痰求本,缓急分治

1.4.2 详审攻击,保护正气

1.4.3 因人制宜,首重体质

1.5 痰证的主要治法

1.5.1 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1.5.2 实脾燥湿,治痰之本

1.5.3 涌吐祛痰,提气倒仓

1.5.4 泻下逐痰,慎用渗利

1.5.5 痰瘀同治,活血化痰

1.5.6 补阴降火,养血化痰

1.5.7 温清消导,软坚散结

1.6 痰证的方剂运用

1.6.1 恰当配伍,攻补兼施

1.6.2 古方今用,辨证化裁

1.6.3 临机应变,机圆法活

1.6.4 治痰代表方剂

1.7 痰证的用药特色

1.7.1 区别药力强弱

1.7.2 擅用引经药物

1.7.3 总结治痰专药

1.7.4 祛痰药物举隅

1.8 痰证的临床诊治

1.8.1 中风

1.8.2 痛风

1.8.3 眩晕

1.8.4 咳嗽

1.8.5 噎膈

1.8.6 癫狂

1.8.7 积块

1.8.8 赤白浊

1.8.9 月经病

2 朱丹溪弟子的理论传承与发挥

2.1 戴思恭

2.1.1 痰证理论特点

2.1.2 临床诊治举隅

2.1.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2 楼英

2.2.1 痰证理论特点

2.2.2 临床诊治举隅

2.2.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3 徐彦纯

2.3.1 痰证理论特点

2.3.2 临床诊治举隅

2.3.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4 刘纯

2.4.1 痰证理论特点

2.4.2 临床诊治举隅

2.4.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5 王纶

2.5.1 痰证理论特点

2.5.2 临床诊治举隅

2.5.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6 虞抟

2.6.1 痰证理论特点

2.6.2 临床诊治举隅

2.6.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7 汪机

2.7.1 痰证理论特点

2.7.2 临床诊治举隅

2.7.3 学术传承与发挥

2.8 孙一奎

2.8.1 痰证理论特点

2.8.2 临床诊治举隅

2.8.3 学术传承与发挥

3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特色讨论

3.1 论肥人多痰湿,重视痰证形成的体质因素

3.2 辨析痰证成因,强调痰浊之脾虚气病之机

3.2.1 痰之病因

3.2.1 脾虚生痰

3.2.2 气病生痰

3.3 主张百病兼痰,从痰论治临床各科之病证

3.3.1 湿土生痰,痰热生风

3.3.2 痰迷心窍,扰乱神明

3.3.3 痰停体内,久积成块

3.3.4 阴虚火动,炼液成痰

3.3.4 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3.4 精审痰证类型,辨别证候特点与分部表现

3.4.1 辨证候特点

3.4.2 辨分部表现

3.5 临证机圆法活,全面丰富痰证之治则治法

3.5.1 治疗原则

3.5.2 治疗方法

3.6 处方用药精妙,树立后世治痰方药之典范

3.6.1 临证以二陈汤为主方

3.6.2 运用十三类治痰方剂

3.6.3 总结治痰专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阐明丹溪学派宗师朱丹溪及其8位弟子的痰证诊治理论、学术传承脉络;总结提炼朱丹溪及其弟子从痰诊治相关病证的理法方药特点。
  研究方法:
  2.1 朱丹溪的痰证论及其临床运用
  提炼和总结朱丹溪的痰证诊治理论,具体阐明:“痰”的涵义与分类;“痰”的形成与特性;“痰”的致病特点;痰证的病因病机;痰证的证候辨析;痰证的治则与治法;治痰常用方剂的组方规律;主要祛痰药物及祛痰特色药物的使用。
  2.2 朱丹溪弟子的理论传承与发挥
  提炼和总结朱丹溪8位弟子(戴思恭、楼英、徐彦纯、刘纯、王纶、虞抟、汪机、孙一奎)的痰证诊治理论及临床诊治特点。具体阐明:痰证理论特点,临床诊治特点,学术传承与发挥;并以具体医案作为示例,对其诊治特点加以论述。
  3.1 医史学方法
  纵向考察和梳理相关文献,考证和探寻丹溪学派的传承关系,明晰朱丹溪及其弟子诊治痰证的源流,提炼各医家的痰证理论特点和临床诊治特点,揭示其传承脉络。
  3.2 文献学方法
  基于《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大辞典》等工具书,确定丹溪学派各医家书目;通过《新中国六十年出版总目》,确定其中已出版的书目;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确定现存但未出版的书目,确定可利用的原始文献范围。
  3.3 理论分析与归纳方法
  系统而全面地提取和分析丹溪学派各医家诊治痰证的医论、医话和临床验案,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和阐明其共性理论和各自的特色观点及学说,归纳和总结各医家从痰诊治临床相关病证的主要特点。
  研究结果:
  4.1 朱丹溪的痰证论及其临床运用
  (1)痰的概念
  朱丹溪对“痰”的认识,属于“广义”之痰的范畴,认为“痰”是因人体脏腑气化失常,“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津液不行,“结聚而不得发越”,积聚而成的病理产物。此外,还提出了若干描述“痰”的术语,从“痰”之别称、“痰”之性质、“痰”之质地与颜色等方面,拓展了“痰”概念的外延,进而丰富了“痰”的理论。朱丹溪将痰“结聚”于体内所致病证,统称为“痰证”或“痰病”。
  (2)痰的形成与特性
  “痰”的致病特点分析朱丹溪所论临床各科痰证的具体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阐明“痰”有蒙蔽神明、阻滞气血、积聚成块、泛溢肌腠等致病特点。
  (3)痰证的病因病机
  痰证的产生,可因“痰”的逐渐蓄积,加之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或“痰”与体内其他病因物质,如瘀血,共同作用所导致。依病因病机之不同,痰证可分为湿痰、热痰、风痰、燥痰、寒痰、痰瘀、食痰等不同证候类型。
  (4)痰证的证候辨析
  在痰证的辨证方面,重视辨病因、辨病位并结合脉证特点加以具体辨析。
  (5)痰证的治则治法
  基本治则在诊察脉象,辨别体质,分析症状,推求病因,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朱丹溪以治痰求本,缓急分治;详审攻击,保护正气;三因制宜,首重体质为基本治则。
  (6)治痰方剂的运用
  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朱丹溪或依古方化裁加减,或自拟复方,或举用单方治疗痰证,融百家之长,灵活权变,攻补兼施。
  (7)祛痰药物的运用
  朱丹溪临床诊治痰证的用药特色,主要包括从效用区别治痰药物药力强弱,依据病位恰当选取引经药物,辨析痰之特点采用治疗专药等。并基于临床实践,总结诸多独具特色的用药经验。
  (8)临床诊治痰证举隅
  本研究选取9个体现朱丹溪诊治特色的病证,进行诊治特点与规律的研究与总结。
  4.2 朱丹溪弟子诊治痰证的理论传承与发挥
  丹溪学派各医家对痰证的诊治,均以朱丹溪的痰证论为宗,但在理论方面多有创新与发展。其中,戴思恭、楼英、刘纯等8位医家在继承朱丹溪痰证论的基础上卓有建树。
  4.3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特色
  (1)论肥人多痰湿,重视痰证形成的体质因素
  (2)辨析痰证成因,阐发痰浊之脾虚气病之机
  丹溪学派医家认为,痰之病因有内外之分,涉及六淫、七情、饮食等致病因素。脾虚生痰,无论外感、内伤,均包含脾胃虚损之病机;痰困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气病生痰,气病可以导致痰浊的生成,痰浊可以随气运行,导致周身各处病变;痰郁体内使气机失常、津聚成痰,痰郁体内,可以导致相关病变。
  (3)主张百病兼痰,从痰论治临床各科之病证
  丹溪学派医家,均指出了“痰”致病的复杂性、广泛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湿土生痰,痰热生风;痰迷心窍,扰乱神明;痰停体内,久积成块;阴虚火动,炼液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对与上述病机相应的病证,多注意从痰论治。
  (4)精审痰证类型,辨别证候特点与分部表现
  综观丹溪学派医家,主要依据病因病机特点区分痰证的具体类型,共论及湿痰、热痰(火痰)、风痰、燥痰、寒痰(冷痰)、食痰(味痰)、老痰(结痰、顽痰)、气痰(郁痰)、痰瘀、暑痰、惊痰、酒痰、气虚痰等13类痰证;同时重视辨分部表现,主要包括辨犯肺之痰、辨积胃之痰、辨蒙窍之痰、辨注肾之痰、辨肝胆之痰、辨膀胱之痰、辨经络之痰等。
  (5)临证机圆法活,全面丰富痰证之治则治法
  丹溪学派医家提出或运用的痰证的3项基本治则,即治痰求本,缓急分治;详审攻击,保护正气;因人制宜,首重体质。治疗大法包括:顺气为先,升提涌吐;实脾燥湿,治病求本;补阴降火,活血化痰;温清消导,软坚散结等。具体治法包括:理气化痰法、实脾化痰法、燥湿化痰法、涌吐祛痰法、泻下逐痰法、痰瘀同治法、滋阴化痰法、温化寒痰法、清热化痰法、疏风化痰法、熄风化痰法、消食化痰法、化痰软坚法等13种。
  (6)处方用药精妙,树立后世治痰方药之典范
  丹溪学派医家,临证重视二陈汤的加减运用,但同时根据痰证的具体证候遣方用药,方从法出,可以划分为理气化痰方、实脾化痰方、燥湿化痰法方、涌吐祛痰方、泻下痰实方、痰瘀同治方、滋阴化痰方、温化寒痰方、清热化痰方、疏风化痰方、熄风化痰方、消食化痰方、化痰软坚方等13类治痰方剂。在具体用药方面,有依痰证类型用药和辨痰停部位用药等特色。
  研究结论:
  (1)朱丹溪所提出的痰证诊治新概念、新命题、新学说,以及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临床诊治经验,开创了中医痰证临床诊治与理论发展的新局面。而丹溪门人、私淑弟子,对朱丹溪痰证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发挥与推广,不仅使朱丹溪的痰证理论得到了丰富与完善,也彰显出丹溪学派上述医家诊治痰证的学术特点,从而备受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大大促进了中医痰证诊治的发展。
  (2)综合丹溪学派医家的痰证诊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要点:
  “痰”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药石所伤、劳倦内伤等,导致脾土受损、气机失运、火热炎上等,遂使津液浊化积聚而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痰具有逐渐蓄积、随气升降、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性趋结聚、致病怪异等基本特性;同时也是具有广泛致病性的病因物质,具有蒙蔽神明、阻滞气血、积聚成块、泛溢肌腠等致病特点。
  痰证,是指由于“痰”在人体内逐渐积蓄,加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的影响;或“痰”与瘀血等体内其他病因物质相互搏结,所导致的一系列证候的统称。依病因病机之不同,痰证可分为湿痰、热痰(火痰)、风痰、燥痰、寒痰(冷痰)、食痰(味痰)、老痰(结痰、顽痰)、气痰(郁痰)、痰瘀、暑痰、惊痰、酒痰、气虚痰等13类痰证。此外,特别指出肥者多痰湿,重视痰证形成的体质因素。
  临床辨证,精审痰证类型,辨别证候特点与分部表现。擅于辨析外感、内伤、七情饮食等不同病因所致痰证,以及犯肺、积胃、蒙窍、注肾、肝胆、膀胱、经络等不同部位之痰证的特点和表现;同时,注重辨析患者体征、痰之色味质地、痰证脉象、预后症状等脉证特点。
  临证治疗,机圆法活,全面丰富痰证之治则治法。以治痰求本、缓急分治,详审攻击、保护正气,因人制宜、首重体质为基本原则;辨证运用理气化痰、实脾化痰、燥湿化痰、涌吐祛痰、泻下逐痰、痰瘀同治、滋阴化痰、温化寒痰、疏风化痰、熄风化痰、清热化痰、消食化痰、化痰软坚等13种治法。
  临证处方用药精妙,树立后世治痰方药之典范。临证遣方,恰当配伍,攻补兼施,或古方今用、辨证化裁;或临机应变,机圆法活。其治痰代表方剂,可分为理气化痰方、实脾化痰方、燥湿化痰方、涌吐祛痰方、泻下逐痰方、痰瘀同治方、滋阴化痰方、温化寒痰方、疏风化痰方,熄风化痰方、清热化痰方、消食化痰方,化痰软坚方等13类。
  临证用药,擅从效用区别治痰药物药力强弱,依据病位恰当选取引经药物,辨析痰之特点选用治疗专药,并基于临床实践,总结诸多独具特色的用药经验。
  (3)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特色:①论肥人多痰湿,重视痰证形成的体质因素;②辨析痰证成因,阐发痰浊之脾虚气病之机;③主张百病兼痰,从痰论治临床各科之病证;④精审痰证类型,注重证候特点与分部表现;⑤临证机圆法活,全面丰富痰证之治则治法;⑥处方用药精妙,树立后世治痰方药之典范。
  (4)基于本项研究认为,朱丹溪擅长从痰诊治多种内伤杂病,并为中医痰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朱丹溪有关痰证诊治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加之其多名弟子的应用、整理、阐发,传承,对后世医家诊治痰证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百病从痰论治”,也是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特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