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工作时间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6h】

非工作时间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综述

2.2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2.3 现有研究评价

3 研究过程设计

3.1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界定

3.2 理论基础与模型

3.3 研究假设推导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样本

4.2 变量测量

4.3 数据分析策略

5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 假设检验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理论贡献与应用价值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工具全面渗透入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和私人领域的时空界限越来越模糊,在非工作时间使用各类通信工具与工作保持连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行为对员工带来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研究更多关注对员工主观幸福体验及工作-家庭界面相关变量的影响,对工作界面的直接影响研究较少,且多从积极或消极的单一视角展开。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工作绩效等工作界面的表现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行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作用机制是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主题。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整合积极和消极的视角,从资源损耗和资源获得两条路径,研究了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工作倦怠三个细分维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一方面,本研究将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视为从工作领域延伸的额外工作要求,从资源损耗角度关注其对情绪衰竭维度和玩世不恭维度的正向作用,并引入心理脱离作为中介;另一方面,本研究从资源获得视角将其视为帮助员工控制工作的工具性资源,从资源获得角度关注其对低成就感维度的负向作用,并引入工作控制感作为中介变量。此外,本文引入员工可感知的分割规范作为调节变量。
  本研究在北京、广东、湖北等地区共发放电子问卷370份,分两个阶段测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35份。所收集的样本在年龄、组织任期、岗位、单位性质、婚育状况等方面分布均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使用SPSS和Mplus统计软件分析,大部分假设得到支持: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工作倦怠正相关,且受可感知的分割规范正向调节;其中,与情绪衰竭维度正相关,且心理脱离部分中介其作用,与玩世不恭维度不相关,与低成就感呈正U型相关关系,但工作控制感不中介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