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柱全椎板切除手术术后椎板棘突还纳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6h】

脊柱全椎板切除手术术后椎板棘突还纳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筛选及纳入

1.3 手术方式

1.4 研究方法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手术位置

2.2 手术节段数

2.3 手术至随访时间段长短

2.4 活动程度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手术术后脊椎稳定性研究的相关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脊柱手术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手术部位、手术节段数、手术至磁共振检查时间长短、患者平日活动程度甚至患者体重、年龄、性别等。根据对临床患者回访及患者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观察脊柱手术术后还纳椎板棘突的患者与未能还纳的患者之间脊柱稳定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以探讨全椎板切除手术术后椎板棘突还纳对患者远期脊柱稳定性的维持是否存在积极效果,为以后临床脊柱手术中是否有必要保护患者脊椎后部结构并重建脊柱完整性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控制性单一变量对照法,回顾分析从2011年至2013年6月间28例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并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对照组为脊柱手术术后未还纳椎板棘突的患者;观察组为术后还纳椎板棘突的患者。主要对比的内容为不同病情(手术节段、手术位置、手术效果)、生活质量(活动强度)、术后时间下,脊柱后部结构还纳的患者与未还纳的患者之间脊柱稳定性的差异。
  判断脊柱稳定性的标准有以下两条:1、患者磁共振表现,主要是根据患者影像学中相邻椎体水平位移大小及矢状位成角,众所周知,脊柱每个部位的活动程度不同,因此每个部位判断其脊柱失稳的标准也不能相同,a、颈段:white等人在1987年提出标准为相对矢状面位移>3.5mm或相对矢状面成角>11度;b、胸椎:矢状面位移大于2.5mm或成角大于5度;c、腰椎:椎体水平位移>4.5mm或相邻椎体矢状位成角>22度,而国内李家顺[5]等专家认为:水平位移>3mm或角位移>10度则更符合中国人颈椎不稳的标准。测量方式如图:此处图片省略…
  A图所示为角位移,B图所示为水平位移。2、术后近期及远期症状改变、外观改变、肢体活动等。以此来判断脊柱手术术后还纳椎板棘突是否存在必要性。
  结果:对照组19例患者中,在不同病情、生活质量情况下,存在脊柱稳定性下降的患者共有16名;观察组9名患者中,存在脊柱稳定性下降的患者共有0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生脊柱失稳的概率明显下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0.01)。
  结论:脊柱手术术后椎板棘突还纳可以明显的提高脊柱稳定性,在患者术后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