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
【6h】

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与研究对采

1.3.1 关键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基本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1.7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2.1.2 生态系统服务补偿

2.1.3 “社会—生态系统”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 文献综述

2.2.1 森林碳储量的估计

2.2.2 林业碳汇的潜力评估

2.2.3 林业碳汇的成本研究

2.2.4 林产品市场研究模型

2.3 简要述评

3 森林碳源汇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世界森林碳源汇概况

3.2 中国森林碳源汇概况

3.2.1 森林资源概况

3.2.2 森林碳深汇概况

3.2.3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目标

3.3 中国森林蓄积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理论和方法

3.3.2 实证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碳汇潜力研究方法

4.1 全球林产品模型

4.1.1 模型结构

4.1.2 数据说明

4.2 碳汇模型

4.2.1 概念界定

4.2.2 计算方法

4.2.3 参数设定

4.3 本章小结

5 经济增长情景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

5.3 情景假定

5.4 研究结果

5.4.1 林业碳汇发展目标的可行性

5.4.2 森林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

5.4.3 木材市场动态变化

5.4.4 森林碳库及其变化

5.5 本章小节

6 碳交易情景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

6.1 引言

6.2 理论框架

6.3 情景假定

6.4 研究结果

6.4.1 森林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

6.4.2 木材市场动态变化

6.4.3 森林碳库及其变化

6.5 本章小节

7 林业改革情景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

7.3 情景假定

7.3.1 天然林保护情景

7.3.2 天然林保护+国有林场改情景

7.4 研究结果

7.4.1 森林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

7.4.2 木材市场模拟结果

7.4.3 森林碳库及其变化

7.5 本章小结

8 林业碳汇发展路径

8.1 碳交易机制

8.1.1 国际碳市场

8.1.2 国内碳交易

8.2 生态补偿机制

8.3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路径

8.3.1 碳汇策略

8.3.1 制度框架

8.4 本章小节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经济增长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需求,但却使环境质量每况愈下,集中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碳去除”,将可能使世界面临重大危机。工业减排、林业增汇是主要的“碳去除”途径。相对于工业减排,林业碳汇更加具有成本有效性,同时还能产生多种效益,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控制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中国政府在两轮自主减排承诺中都明确提出了通过增加森林碳汇供给应对气候的目标和计划。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这些林业发展目标能否达成?中国林业碳汇发展是否具有潜力?有哪些约束条件?经济增长率调整、碳交易、林业改革这些现实的情景对中国林业碳汇潜力有怎样的影响?应该建立怎样发展路径?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的学术界,林业碳汇潜力和相关机制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尤其缺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学科方法,考虑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动态的、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以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考虑了现实中极为重要的经济社会变量,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空间局部均衡模型和碳汇模型的结合对中国林业碳汇潜力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了森林碳汇的经济属性、供给问题,以及经济增长和森林资源利用的关系。主要的结论包括,森林碳汇是一种全球性公共物品,存在供给失灵问题,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政府途径和自主治理的途径来解决森林碳汇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相互耦合的复杂关系。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存在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循环反馈。
  第二,森林碳源汇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对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和森林碳源汇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出经济制度影响下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是决定森林碳源汇作用的关键因素。其次,对中国森林资源存量、森林碳库的动态变化、林业碳汇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资源存量和森林碳库存在U型的发展轨迹,20世纪70年的末期是这一曲线的转折点,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制度变迁。再次,通过中国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森林蓄积量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固定效应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森林蓄积消耗与人均GDP存在EKC关系,森林碳汇服务是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森林质量不高是影响森林固碳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农林业存在和谐共生关系;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于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储量起到了显著效果。
  第三,林业碳汇潜力的研究方法。首先阐明了全球林产品模型——GFPM的假设前提、结构、基本原理和数据来源;其次对研究中使用的IPCC森林碳汇模型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概念界定、计算方法和参数设定。该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是:首先根据研究目标设定外生变化,然后利用GFPM模型模拟出这些外生冲击下,中国森林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IPCC碳汇模型估计出森林碳库的动态变化。
  第四,对2015-2030年三类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森林资源存量、森林碳库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最为重要、和最为主要的发展情景——“经济增长率调整”、“碳交易”、“林业改革”。然后利用上文提出的森林碳库预测方法,估计出不同情景下,中国森林资源存量和森林碳库的动态变化。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目标能够如期达成;森林碳汇对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贡献率约为4.53%。2015-2030年中国森林年均新增碳汇124.97-142.43TgC;到203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预计为8.64-9.13PgC。中国林业碳汇发展具有潜力,但主要的约束条件是蓄积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率的适度调低有利于减少木材的市场需求和资源消耗,从而有利于增加森林碳汇服务的供给。碳价对森林碳汇供给存在正向的影响,但这种效应的大小但取决于森林碳汇供给的价格弹性。长远看,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并不会对国内木材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原因在于人工林木材生产对天然林的替代,这种替代的过程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第五,提出了中国林业碳汇发展路径。阐明了主要的林业碳汇策略;对国际国内碳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情况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在分析中国各区域森林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林业碳汇发展策略;最后提出了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的制度框架。
  总而言之,贯穿本文的基本命题是: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是耦合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内部的子系统、层级、变量之间都存在多元互动的关系,共同决定了系统的产出。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等社会系统变量与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的动态变化是投入产出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存在着循环反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这种投入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
  本文可能的创新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上可能的创新。中国森林碳汇的量化研究见长于自然学科领域,但是由于学科属性的差异,相关研究往往在经济社会变量的考虑上有所欠缺。而实际上,经济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影响森林资源存量动态变化,和森林碳源汇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价格机制对森林资源配置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还包括开放经济带来的影响,如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分工和资源的再分配等。上述重要因素对于中国林业发展和林业碳汇潜力的影响,是已往的研究所忽略的,但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研究重点考虑了上述外生变量对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林业碳汇潜力的影响,具有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研究视角上可能的创新。不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看,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为因素对森林演替过程的干扰是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从而使森林生态系统成为碳源或者碳汇的主要原因,而这背后最为根本的缘由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经济、社会、环境等变量或约束条件对林业活动及其碳汇潜力的构成影响,并且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和循环反馈的关系。因此研究视角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而是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以及解答“如果怎样就会怎样?”。这也是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可能的创新。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可能创新。林业碳汇潜力研究,不仅仅需要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属性,更要考虑到其经济社会属性,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本研究以经济学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也结合了自然学科的森林碳库和碳源汇估计方法,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