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吸血过程对全沟硬蜱基因表达及其微生物群落影响
【6h】

吸血过程对全沟硬蜱基因表达及其微生物群落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蜱虫

1.1.1 软蜱

1.1.2 硬蜱

1.1.3 全沟硬蜱

1.2 硬蜱吸血策略

1.3 蜱虫生理生化与吸血过程

1.3.1 中肠与血餐消化

1.3.2 唾液腺、唾液与血餐摄取

1.4 病原菌传播与吸血过程

1.4.1 主要蜱传疾病

1.4.2 共生菌

1.4.3 病原菌传播与吸血过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常用仪器、试剂及方法

2.1 常用仪器与试剂

2.1.1 常用仪器

2.1.2 常用试剂

2.2 常用试剂配制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抗生素配制

2.2.3 SDS-PAGE相关试剂配制

2.2.4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配制

2.2.5 其他试剂配制

2.3 常用方法

2.3.1 酶切反应

2.3.2 载体连接

2.3.3 琼脂糖凝胶回收

2.3.4 质粒抽提

2.3.5 CaCl2法制备TG1感受态细胞

2.3.6 质粒DNA热激转化TG1感受态细胞

2.3.7 SDS-PAGE

2.3.8 Western Blot

2.3.9 多克隆抗体制备

2.3.10 间接免疫荧光(IFA)

2.3.11 莱姆病螺旋体组织培养

2.3.12 蜱虫饲养

第三章 全沟硬蜱不同吸血阶段的转录组和表达谱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伦理声明

3.2.2 蜱虫采集和饲养

3.2.3 Illumina测序文库制备、测序及数据分析

3.2.4 全沟硬蜱代谢解毒酶基因家族分析

3.2.5 全沟硬蜱抗氧化酶基因家族分析

3.2.6 全沟硬蜱不同吸血阶段cDNA文库构建、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Illumina测序与序列拼接

3.3.2 序列比对分析

3.3.3 GO和KEGG注释

3.3.4 全沟硬蜱代谢解毒酶系统

3.3.5 全沟硬蜱抗氧化酶系统

3.3.6 全沟硬蜱转录组中利什曼原虫相关序列

3.3.7 不同吸血阶段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3.3.8 不同吸血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3.9 全沟硬蜱代谢解毒酶系表达模式

3.3.10 全沟硬蜱抗氧化酶系表达模式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全沟硬蜱吸血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传菌能力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伦理声明

4.2.2 蜱虫采集和饲养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16S rRNA V4区扩增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4.2.5 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吸血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4.3.2 吸血过程中传递给哺乳动物宿主的潜在病原菌

4.3.3 蜱传病原菌感染率检测

4.3.4 中国东北莱姆病螺旋体优势基因型分析

4.3.5 B.garinii对脊椎动物的感染力检测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莱姆病螺旋体候选致病因子BBA68-BBA73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莱姆病螺旋体及敲除载体

5.2.2 敲除载体构建

5.2.3 莱姆病螺旋体电击转化

5.2.4 莱姆病螺旋体基因敲除菌株筛选

5.2.5 人工针刺感染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BA68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3.2 BBA69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3.3 BBA70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3.4 BBA71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3.5 BBA72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3.6 BBA73敲除菌株的致病力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莱姆病螺旋体及莱姆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莱姆病螺旋体及全沟硬蜱

6.2.2 菌体培养

6.2.3 全菌裂解物制备

6.2.4 多克隆抗体制备

6.2.5 蜱-鼠动物模型建立

6.2.6 间接免疫荧光(IFA)

6.2.7 大鼠抗血清制备

6.2.8 SDS-PAGE和免疫印迹检测

6.2.9 条带检测及分子量计算

6.3 结果与分析

6.3.1 B31A3和NMJW1全菌抗原制备

6.3.2 不同莱姆病螺旋体全菌多抗的抗原反应特性

6.3.3 莱姆病螺旋体的免疫荧光检测

6.3.4 幼蜱中肠莱姆病螺旋体的免疫荧光检测

6.3.5 全沟硬蜱叮咬后大鼠血清的抗原反应特性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是中国东北地区优势蜱种,同时也是蜱媒疾病主要传播媒介。作为一种专性吸血的外寄生虫,血餐摄取不仅对其生活史的完成至关重要,同时也影响着病原菌和微生物群落的增殖与传播。目前,对于全沟硬蜱血餐过程中生理生化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匮乏,对其携带的病原菌致病机制更是知之甚少。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⑴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获得全沟硬蜱参考转录组(含有56900条unigene),并首次发现全沟硬蜱可能是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载体;⑵分别比较了全沟硬蜱不同吸血阶段表达谱,发现其吸血过程中基因表达显著改变,其中未吸血和半饱蜱虫之间差异表达的unigene有12332条,半饱和饱血蜱虫之间差异表达的unigene有3261条。经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与血液摄取、营养代谢、呼吸、激素合成、卵发育、免疫反应、活性氧解毒、转录翻译相关的生理过程中显著富集;⑶深入分析了全沟硬蜱代谢解毒酶系和抗氧化酶系,发现这些超基因家族出现物种特异性扩增,且在应对血餐摄取和消化过程中激增的外源物质和氧压时发挥重要作用;⑷利用16S rRNA V4区Hlumina测序全面分析了全沟硬蜱吸血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蜱虫叮咬后大鼠血样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别在未吸血蜱虫、饱血蜱虫、大鼠血样中检测出了373、289、441个菌属的细菌,其中237个菌属是该三个样本共有的,推测这些细菌可能是吸血过程中经由蜱虫传播给宿主的潜在致病菌;⑸以蜱传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B31A3)为模型,初步分析了病原菌在血餐过程中感染哺乳动物的致病机制。通过基因敲除和动物模型实验分析了莱姆病螺旋体的六个编码蛋白(BBA68-BBA73),发现蛋白BBA68、BBA69、BBA71可能是感染哺乳动物必需的致病因子;⑹制备了两种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B.burgdorferi B31 A3和B.garinii NMJW1)全菌抗血清,并利用获得的抗血清成功地对莱姆病螺旋体抗原片和幼蜱中肠病原菌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此外还利用免疫印迹法,以两种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B.burgdorferi B31A3和B.garinii NMJW1)全菌裂解物作为抗原,检测全沟硬蜱叮咬后一个月大鼠血清的抗体反应,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全菌抗原检测到的特异条带之间的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