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中西汇通派三大医家藏象学说特点研究
【6h】

对中西汇通派三大医家藏象学说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唐容川脏象学说特点

1 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论述五脏

1.1 以五脏的生理功能与《内经》中的五脏相联系

1.2 以气、血的关系来论述神、五志、五脏的关系

2 用中医的气化、三焦论述人体水液的代谢

3 唐容川认为中医七情应重视调理脾肾

4 小结

第二章 张锡纯脏象学说特点

1 张氏对人体生理的汇通

1.1 中医以经脉循行为互通与心肺循环学说的汇通

1.2 用《内经》的理论阐述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

1.3 宗《内经》提出命门与生殖功能相关说

1.4 先天气海与后天气海之不同

1.5 提出西医的水道与中医的三焦相关说

1.6 宗《内经》提出肝左脾右中西汇通

1.7 中医的膜原与脾连胃之膜的中西汇通

1.8 泌尿道与津门、乳糜管、下焦脂膜中西汇通

2 张氏对疾病病理的中西汇通

2.1 脑充血与厥证的汇通

2.2 黄疸病理机制的中西汇通

2.3 以人身君火和相火论述中焦虚寒证与下焦虚寒证

2.4 痰饮的中西汇通

2.5 肺痨的中西汇通

3 小结

第三章 恽铁樵脏象学说特点

1 阴阳化生万物乃至五脏

1.1 五脏气化以四时为基础

1.2 人的情志应顺应四时

1.3 气血运行以四时为法则

1.4 五脏的功能活动皆有赖气血的正常运行

2 恽氏认为中医“天癸”是西医的荷尔蒙

2.1 《内经》中的天癸即是肾气盛产生的一种物质

2.2 恽铁樵认为天癸即是荷尔蒙

3 恽氏引十二藏之相使论述心脑共主神明

3.1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西医认为脑主神明

3.2 把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五藏

4 以病理说明五脏与四时相关

4.1 以胁痛论述肝左脾右

4.2 用西医病理解释急性支气管炎,用中药治疗

5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自秦汉《黄帝内经》脏象学说已具邹形,历经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发展,由于宋代设立中医教育机构“太医局”,并提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口号,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为金元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火热派刘完素、攻邪派张从正、养阴派朱震亨、脾胃派李东垣。十七世纪,欧风东渐,清统治阶级出现洋务派,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入侵,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政治与文化的入侵,加之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废止中医的呼声高涨,以及西洋医学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而中国医界在对待西医传入问题上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西医一旦扎入中国,中医被吞噬将指日可待,力主限制西医,一派则唯西医是科学,欲以西代中。与此同时,一些进步而开明的医家,他们既不崇洋眉外,重西轻中,也不固步自封,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其代表人物为唐容川、张锡纯、恽铁樵。
   目的:通过对三大医家中西汇通理论的搜集整理,加强对他们中西汇通藏象学说特点的整理与挖掘,归纳他们关于脏象学说特点的有关内容,为我们今天的中医脏象理论提供参考,为今天的中西医结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以今天来看中西汇通的理论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方法:⑴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三大医家的论述为依据,对中西汇通三大医脏象学说特点的基本文献进行整理,利用中医文献的基本整理手段,对三大医家中西汇通脏象研究理论进行整理、总结。⑵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中西汇通派三大医家脏象特点的有关文献的阐释。⑶阐述他们中西汇通在当时具有时代先进性,为保存中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更重要的是挖掘他们的理论对今天临床上的启示,为今天的中西医结合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结果: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阐述唐容川宗《内经》提出脾阴虚证、肺阳虚证、肝阳虚证并且借用西医的生理解剖知识反证中医脏象理论的正确,提出脾阴、肝阳、肺阳历代医家未提的脏腑辨证理论,并提出具体的脾阴物质为胃酸汁、胆汁、胰液,补肺阳的保元汤,敛肝阳的桂甘龙牡汤。②张锡纯的采西人之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主张“用西法断病,用中药治疗”的主张,在临床上进行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他首先是中西医生理与病理的汇通、中西药的汇通、中西药的合用。在临床上大大提高了疗效。宗《内经》的理论、用西医的生理与病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阐述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丰富了中医脏象学说的理论。③恽铁樵主张“他山攻错,”吸收新知,充实提高,建立“新中医。”他在《群经见智录》中指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盖“《内经》之五脏,非解剖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他认识到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和局部病灶的研究,借用西医的生理解剖知识反证中医脏象理论的正确。他宗《内经》之理论,用西医的生理与病理甚至深化的用西医的细胞、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入的阐述中医脏象学说,论述中医的脏与脏之间、脏与腑相互关系,及于四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观念,说明中医的五脏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中医治疗疾病也应是千变万化的,但不是随意的,应该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要辨证论治。
   结论:深入挖掘三大医家在中西汇通脏象研究方面提出的关于脏象学说的特点及新的观点以及在他们在临床运用当中缜密的思维,所获得的奇效,丰富中医脏象理论学说,完善脏象学说的理论和基础,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从事中西医汇通的医家的确提出了前人没有提供的东西,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代表一代医家在寻求中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作出的艰苦的探索,它是科学发展的积累,它维护了中医学,发展了中医学。同时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