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研究
【6h】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研究综述

1.2.2 创建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文明的词义

2.1.2 文明城市的涵义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国民素质理论

第3章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简介及取得的成绩

3.1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简介

3.1.1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2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方法

3.2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简介

3.2.1 S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概述

3.2.2 S市测评综述

3.3 S市文明城市测评实践所取得成绩

3.3.1 系统呈现各地区城市文明程度

3.3.2 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针对性措施

第4章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存在的问题

4.1.1 实地考察评分标准设置不统一

4.1.2 测评忽视公共场所的双重性

4.1.3 审核材料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4.1.4 测评实践中公众不参与或被迫参与

4.1.5 测评主体尚无明确规定,政府主导有失公信

4.2 S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部分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依据较为混乱

4.2.2 测评核心概念界定缺失

4.2.3 政府官员追求光鲜外表,过于讲究形式

4.2.4 市民理性视角下的参与意识淡薄

4.2.5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发展缓慢

第5章 S市创建文明城市测评实践的对策建议

5.1 统一评分标准,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5.2 系统进行公共场所的测评设计

5.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为本

5.3.1 明确政府在测评工作中的职责

5.3.2 转变职能推动城市的多方测评

5.4 培养公民意识,提升公众参与度

5.4.1 提升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5.4.2 搭建公众参与测评的公开平台

5.5 培育社会组织,实现第三方测评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观点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城市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其文明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显得愈发明显。上世纪末期,我国总结近代以来城市文明的发展变迁范式,在全国掀起了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当代中国的文明城市建设以“文明”为根本标志,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有序提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明城市无论是在创建方面,还是在城市文明测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有南京、厦门、大连等多个城市被评选为中国文明城市。具体到文明城市测评实践,从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的颁布到2005年出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再到现在的201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展的有声有色。其中,《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网络媒体调查四种方法,把城市这一个大社会、大系统作为大型实验的场所和考量对象,对城市进行文明程度指数的测评。此测评方法实现了对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建的评估和考核,也打开了社会大型实验之门。本文结合S市文明测评的实践活动,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系统理论和国民素质理论对S市的文明城市测评实践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强调在创建文明城市和开展测评实践应注重系统规划、市民参与,为创建文明城市以及开展文明城市测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对S市开展的文明城市测评实践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系统的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了测评实践所取得成果。
  第三部分针对S市文明城市测评实践本身,通过笔者的亲身参与,指出了S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四部分是对S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