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小板贮存和处理条件对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影响的研究
【6h】

血小板贮存和处理条件对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1.探讨标准贮存条件下贮存时间对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
   2.探讨滤除白细胞处理对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
   实验Ⅰ.不同贮存时间对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
   1.样品来源:由温州市中心血站负责随机提供合格当天机采血小板样品20份(每样品容量均约50ml)。
   2.样本的处理:血站采集的血小板样品均于采集后5h内送达,并立即置于血小板振荡仪中22℃振荡保存。然后分别于贮存期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在10000级净化室内采用无菌操作抽取混匀后血小板悬液各5ml,其中3ml立即用于血小板聚集试验,另外2ml分离上清用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检测。
   3.检测项目及方法:本实验检测项目包括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分析两部分,其中血小板聚集试验采用光学法(聚集诱导剂为ADP),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分析采用酶免疫分析法(EIA)。
   4.实验分组:按实验取样时距机采血小板采集完成的时间将机采血小板分为5组,依次为第1天组(第0~23h,平均第7.0h)、第2天组(第26~47h,平均第32.2h)、第3天组(第49~71h,平均第61.0h)、第4天组(第74~95h,平均第89.4h)和第5天组(第103~118h,平均第112.6h)。
   5.统计学分析:比较上述组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实验Ⅱ.滤除白细胞处理对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
   1.样品来源:由温州市中心血站负责随机提供保存时间为第1天(0~24h)和第2天(24~48h)的合格成品各20袋,容量均为250ml左右。
   2.样品处理:在净化间中用FTS-PL310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机采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滤除时流速控制在13~15min/袋。上述保存时间为第1天的机采血小板和保存时间为第2天的机采血小板再各自分为2组(每组10袋):其中一组进行滤除白细胞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进行滤除白细胞处理(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过滤前、后各留取5ml样本1份,对照组相隔13~15 min先后留取5ml样品各1份,其中3ml用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2ml用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的检测分析。
   3.检测项目及方法:本实验检测项目包括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率分析两部分,其中血小板聚集试验采用光学法(聚集诱导剂为ADP),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
   4.实验分组:机采血小板按是否进行滤白处理分为实验组(滤白组)和对照组(非滤白组),上述两组再按机采血小板的贮存时间再各自分为第1天组和第2天组。
   5.统计学分析: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前、后样品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贮存时间对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降低明显,第1天组第~5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32.5(11~67)、11.0(4~44)、4.0(2~31)、2.0(1~3)和1.0(0~2);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天组与第5天组的血小板,致聚剂ADP几乎已完全丧失对其聚集能力的诱导作用,此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3%。以第1天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100%计,第2天组~第5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累积下降率[(x±SD)%]分别为(59.1±15.7)%、(84.6±10.2)%、(94.8±2.3)%和(98.5±1.6)%。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机采血小板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第1天组~第5天组的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x±SD,ng/ml]分别为9.88±1.60、11.95±1.89、14.56±3.20、17.56±4.05、21.21±4.54;与第1天组比,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第1天组P选择素浓度为基数,第2天组~第5天组的P-选择素累积上升率[(x±SD)%分别为(24.4±11.4)%,(47.1±18.3)%,(75.5±23.3)%和(114.6±32.1)%。
   2.滤白处理对不同贮存时间机采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功能的影响:贮存时间为第1天的机采血小板滤白处理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38.5(23~65)、36.5(19~6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滤白处理组)先后两次取样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34.5(18~59)、33.0(16~5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时间为第2天的机采血小板滤白处理前、后最大聚集率的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18.0(9~39)、15.5(6~3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滤白处理组)先后两次取样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16.5(8~35)、14.5(7~3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时间为第1天的机采血小板滤白处理前、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率[(x±SD)%]分别为(6.41±2.85)%和(8.34±2.5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滤白处理组)先后两次取样时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率[(x±SD)%]分别为(5.74±2.76)%和(6.32±2.4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时间为第2天的机采血小板滤白处理前、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率[(x±SD)%]分别为(6.62±2.11)%和(7.86±2.7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滤白处理组)先后两次取样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率[(x±SD)%]分别为(6.06±2.90)%和(6.97±2.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的保存损伤和体外活化,贮存3天后的机采血小板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诱导聚集的反应能力,为了减少血小板的保存损伤和保证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应用于临床的机采血小板贮存期最好不要超过2天。
   2.应用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在2天内的机采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临床可以考虑对此贮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进行常规滤白处理以减少血小板输注后白细胞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著录项

  • 作者

    谢作听;

  • 作者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学院;

  • 授予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 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陶志华,陈晓东;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31.143;
  •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贮存; 活化功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