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独处”与艺术家人格心理和艺术创作
【6h】

“独处”与艺术家人格心理和艺术创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独处”理念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独处的定义及相关理论观点

第一节:独处的含义及延伸

第二节:独处的相关理论观点

第三章:浅谈独处与艺术家人格心理和艺术创作

第一节:艺术创作与艺术家个人人格

第二节:独处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独处与艺术创作

第四章:艺术创作——以一种“独处”的状态进行

第一节:认知自我

第二节:寻求共鸣

第三节:获得生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当今这个过度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擅长于处理人际关系不仅被看作是人格成熟的标准,甚至被提升到充实生活的必要条件的高度。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人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缺失;而不喜社交甚至有时候被认为是性格孤僻古怪。个人世界的支配权和主导权似乎更多地掌控在外部因素之中。“内向”苦恼因此应运而生,就好比网上流行说的“社交宿醉”。“社交宿醉”带给内向者的不光是生理上的不适,当我们环视四周的人正在开心的聊天时,我们有时候会忍不住怀疑自己:为什么我无法像他们那样自如与人交往?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欢?我是不是看起来傻傻的?人们是不是都觉得我是一个无趣的人?除了“社交宿醉”还时常表现为社交场合下与群体中“他们”的格格不入。解决的办法应当是让自己变得更“外向”一点,合群一点。然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了审视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失去发现和体验独处乐趣的机会。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人生的智慧》中说到:“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不仅内向者需要独处与自己对话,外向者也同样需要独处进行自身内在整合以获得灵魂生长的空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独处”一词的深层价值内涵,以此作为切入点去谈艺术家及其人格心理与艺术创作这个议题。探究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人类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背景下,独处理念的深层意义;并通过归纳独处之于人心的重要作用,论证独处对艺术家人格心理的养成和艺术创作所具有的意义。最后围绕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实践谈生活需要“独处”,艺术创作更需要“独处”,保持头脑清醒,不忘初衷,不随波逐流,平衡广阔视野与个人内心世界的需求和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