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食物中能够逬入淋巴液的蛋白尿蛋白质组影响因素及肾癌标志物的研究
【6h】

食物中能够逬入淋巴液的蛋白尿蛋白质组影响因素及肾癌标志物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传统的理论认为食物蛋白进入人体后,首先要在体内消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二肽及三肽才能被肠道吸收和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蛋白质能够以片段甚至完整形式穿过肠道粘膜屏障进入体内,虽然量比较小不足以起到营养学价值,但这些蛋白能却够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本研究尝试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全面系统地鉴定食物中能够完整进入体内的蛋白质.淋巴管比血管的通透性更高,且淋巴液的流速低及成分相对简单,有利于外源性蛋白的鉴定.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大鼠肠道淋巴瘘管模型,并收集了4只大鼠食用牛奶前后的肠道淋巴液样品.然后分别采用离心超滤法(30 kD cutoff)和不同溶解度法(DS)富集了淋巴液中的低分子量蛋白和多肽,经一维凝胶电泳分离和基于分子量大小的胶内酶切后,通过LC-MS/MS的方法对产生的多肽进行质谱鉴定.在数据库检索时,通过牛和大鼠种属特异性多肽来确定淋巴液中来源于牛奶的蛋白.在饮食牛奶后的大鼠淋巴液中,共鉴定到9个牛源性蛋白(FDR<1%),其中6个蛋白在两只不同的大鼠中均被鉴定到,另外有4个蛋白在采用两种不同富集方法得到的样本中都得到鉴定.这些牛源性蛋白都在不同分子量区间得到鉴定,提示它们可能以不同大小的片段或完整的形式进入淋巴液中.大部分牛源性蛋白是牛奶中的高丰度蛋白,比如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这9个蛋白中有7个是牛奶的主要过敏原.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寻找这些能够进入淋巴液牛源性蛋白的共同特征,将为口服蛋白药物的开发和探寻预防食物过敏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标志物是和某种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生理过程相联系的可监测的变化.血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种机制来维持血液成分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尿液是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排泄物,完全没有稳定的必要性和机制,因此尿液能够更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也决定了尿液非常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性别、药物、运动及饮食等.在尿蛋白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为了得到疾病特异的差异蛋白,必须要排除这些非疾病因素对尿蛋白质组的影响,因此研究常见因素对尿蛋白质组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药物是尿蛋白质组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进行尿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不能干扰患者的正常治疗,因此研究药物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利尿剂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特别是用于心脏及肾脏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种常用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和螺内酯)对尿蛋白质组的影响.通过代谢笼收集大鼠服用常规治疗剂量利尿剂前后的尿液样本,然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LC-MS/MS)分析尿蛋白质组的变化.经Progenesis LC-MS软件进行非标记定量及严格筛选(FDR<1%,P<0.05,变化倍数≥2,同时谱图数≥5)后,在呋塞米、氢氯噻嗪和螺内酯三组大鼠用药前后尿液中分别鉴定到7、5和2个具有显著差异的蛋白,且这三组中的差异蛋白各不相同.这14个蛋白中有10个已经被认为是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大部分差异蛋白的人同源蛋白都是正常人尿核心蛋白质组的成员,这些蛋白标志物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以及新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要慎重考虑利尿剂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将来的尿蛋白质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考虑到利尿剂的影响,同时也为利尿剂对肾脏蛋白处理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线索.此外,本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常见药物对尿蛋白质组影响的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的功能会逐渐降低,肾小球滤过滤(GFR)从40岁到80岁会有20-25%的下降.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容易发生多种疾病,在进行这些疾病尿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时,要排除自然衰老状态下尿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与利尿剂相似的策略,定量比较了9只青年大鼠(2个月龄)和9只老年大鼠(20个月龄)的尿蛋白质组的差异.两组大鼠中共鉴定到374个蛋白,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蛋白有37个,在老年组中升高的有17个,下降的有20个.其中有21个蛋白已经被报道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另外这37个蛋白中有28个具有人同源蛋白,其中14个是正常人尿核心蛋白质组的成员.利用人类蛋白质表达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对这些蛋白进行组织定位后发现,这28个蛋白可高表达于40个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其中高表达差异蛋白数量最多的组织是肾脏,体现了尿液能够很好地反映肾脏的功能.除此之外,消化系统(特别是小肠中)、脑部以及肺部高表达差异蛋白的数量也比较多,提示尿液也可能反映这些系统的功能变化,将来可用于寻找这些系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成人肾脏肿瘤,其中8590的组织学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CC).早期肾癌经治疗后5年存活率可高达89%,但由于早期肾癌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30%以上的肾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阶段,5年存活率不足5%,因此肾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肾癌诊断主要依靠B超、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还没有可以应用于临床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尿液与肾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直接地反映肾脏的状态,非常适合作为寻找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样品来源.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尿液变化,发现具有显著差异且在所有患者中变化趋势一致的蛋白有4个.目前我们正在对其中的两个蛋白通过ELISA方法进行大规模验证.肾癌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为肾癌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著录项

  • 作者

    李逊斗;

  •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 学科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高友鹤;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肾癌,尿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肾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