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他者视角探讨《复活》主人公的人性复活
【6h】

从他者视角探讨《复活》主人公的人性复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他者理论

第一节 他者理论概述

第二节 他者理论内涵

一、大、小写他者的隐形暴力

二、与他者的需要和想望关系

三、他者之脸的灵显

四、真实域的外部与无限

第二章 从他者外视角看《复活》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第一节 聂赫留朵夫异化人的渐变

一、纯洁的本真状态

二、小写他者的异化声音

三、大写他者的人性摧残

第二节 异化人对他者的暴力需求——占有卡秋莎

一、人性的异化:牺牲他者,满足自我

二、人性的沦丧: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横隔

第三节 法庭上他者之脸的灵显——人性的觉醒

一、玛丝洛娃他者之脸的显现:良心的忏悔

二、对他者之脸的回应:自我谴责为她申诉

三、彼此面视的不对称性:平等责任感的触动

第三章 从真实域内视角看主人公回归自我的思想流变

第一节 真实人的复活——想望之爱

一、真爱之显现:无需回报的付出

二、大爱之流淌:与她同去服役

三、恒爱之求索:尊重他者

第二节 真实域的反思——象征之网的断裂

一、挣脱出意识形态的牢笼:引诱不是真爱

二、质疑审罚体制的虚伪:法律不等同于正义

三、摆脱宗教仪文的羁绊:虔诚不流于言表

第三节 真实域的自我——走向无限

一、无名无姓的老人:不可言说的真实

二、他者之脸的超越之维:人性中的圣性

第四章 《复活》的后现代意义

第一节 他者视角下的托尔斯泰主义

第二节 精神复活的启示意义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的《复活》(1899)是其世界观转变后倾尽十年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道德完善的主题,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一贯精湛的“心灵辩证法”,尤其是在对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从兽性人到精神人的心理描写中突出了人性善恶变化的复杂程度,为文本解读留下了很大的评论空间。
  他者理论在西方传统中由来已久,到了20世纪更是在人文学界出现了“他者转向”的思潮。文艺理论界对他者理论的建构贡献良多,从后结构主义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都纷纷反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暴力性关系。在文学领域,他者理论提供了新的解读策略,来解放文本中被压抑的他者,揭示出入与人之间的隐性暴力,并探索一种相对正确的主体建构方式。所以他者观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人文视角。他者理论纷繁复杂,其中列维纳斯和拉康则独树一帜地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及主体建构等核心问题。虽然他们所说的主体和他者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却有相似的“理论指涉”。在列维纳斯看来,主体的诞生源于我是为他者而存在的;而在拉康看来,人总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以期获得他者认同与建构自我的身份。总而言之,他们的理论表达了自我主体是受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小写他者的侵凌而走向异化与虚空的,但却总有一特殊的他者令自我意识觉醒并为其而活,因而建立起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性道德主体。
  众所周知,对《复活》文本的解读,人们大多是通过对主人公起伏变化的心理状态的阅读与思考,来诠释小说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道德问题”,也有从托尔斯泰式的说教中叩问堕落的人性能否通过宗教实现自我救赎等。本论文的独特视角在于运用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和拉康的想象、象征和真实域的理论,从他者外视角和真实域的内视角,来分析与探讨《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如何从一个异化人转变为有主体担当的道德人,并发现他自身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变化,因此促成其从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域中的真实人,从而体现其人性的复活。本命题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促进人们反思自我的生存现状、他者的存在以及与超越的圣性力量的联系,发掘经典作品的道德内涵与人文关怀,使其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复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