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返乡年轻人镜头下“三年饥饿”历史记忆--对社区影像实践“民间记忆计划”的研究
【6h】

返乡年轻人镜头下“三年饥饿”历史记忆--对社区影像实践“民间记忆计划”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在路上:吴文光与中国独立影像

第一节 坚守独立:吴文光与中国独立影像

一、牛刀初试:吴文光及中国独立影像的发生

二、摸索前进:与体制融合背景下坚守“独立”

三、繁荣多元:独立影像的底层情怀与反思

四、参与社会:独立影像的新生之路

第二节 抵抗遗忘:从“村民影像计划”到“民间记忆计划”

一、村民影像计划:将镜头对准自己

二、民间记忆计划:无数个人聚成民间力量的尝试

第二章 返回根部:让年轻人承担历史

第一节 敢于面对自己的身份——拍摄者邹雪平

一、“送出村子”后的返回

二、“中国的《百年孤独》”:《饥饿的村子》、《吃饱的村子》和《墓碑的村子》

第二节 寻找自我——跳着舞的拍摄者章梦奇

一、寻找与自己有关的村子

二、带表演的自拍方式:《自画像:47公里》与《自画像:47公里跳舞》

第三节 个体意识的觉醒——“草根”拍摄者李新民

一、以记忆之名重返故乡

二、散落在寨子里的历史细节:花木林系列作品

第四节 小结:不同身份年轻人的返乡独立影像行动

一、自我身份意识觉醒:民间记忆计划中的年轻拍摄者

二、乡村参与意识启蒙:民间记忆计划中的农村

第三章 开放式当代艺术实践:民间记忆计划之于国内社区影像

第一节 国内社区影像实践现状

第二节 模式变化:“闭合式”转向“开放式”

一、国内社区影像生产和传播模式现状

二、一次开放生成的当代艺术实践

第三节 主体转换:“局内人”到走出去的“局内人”

一、“局内人”创作的现实困境

二、“局内人”走出去后的返回

第四节 介入方式变化:育人到育己

一、国内社区影像参与实践功能消隐的现状

二、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式的新型介入模式

第四章 作为“民间记忆”的“饥饿历史”独立影像

第一节 积聚跬步以致千里:细节建构的历史美学

一、乡村叙事的缺席:一群沉默的受难者

二、交流的困境:尚未消退的恐惧

三、多种声音,多元历史

第二节 独立于历史书写:搜寻抢救记忆行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2010年,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的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开始他的“饥饿计划”,寻找、鼓励自愿加入的年轻人返回自己出生的村庄,采访拍摄那些经历过“三年饥荒”的老人,搜寻那些散落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并逐渐消失的历史记忆,填补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空白。2011年5月,该计划正式定名为“民间记忆计划”。
   本文以民间记忆计划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独立影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通过考察这项计划对于参与其中的拍摄者及村庄的影响,探讨吴文光所发起的民间记忆计划之于年轻人、历史档案、中国独立影像乃至社会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包含选题、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资料方法及研究框架等几个方面,阐释了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并详细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梳理吴文光与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大致脉络。在中国独立影像发展背景之下,把握吴文光个人创作思想及创作内容的转变轨迹,了解中国独立影像与社会的关系,考察民间记忆计划诞生的前提、动机和目的,为后期深入研究民间记忆计划的内容和意义奠定基础。对吴文光个人创作轨迹的描述决不仅限于时间和作品的罗列,更重要的是把握其中较为深层次的思想转变过程。
   第二章立足民间记忆计划的影像文本,考察该计划的直接社会影响。以分析不同身份年轻拍摄者的影像作品为切入点,在大致描述几位拍摄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及影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纪录片等相关学科知识或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探讨民间记忆计划对年轻拍摄者的影响。同时,通过来自拍摄者的资料,以窥这项计划之于卷入其中的老人及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从中国独立影像发展的视角考察民间记忆计划的价值和意义。在论述“社区影像”这一当今中国独立影像主流形态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的方法,从制作传播模式、拍摄主体和社会介入方式三个方面,总结民间记忆计划的突破创新之处,探寻中国独立影像发展的新动力。
   第四章探讨民间记忆计划的历史书写意义。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视角出发,尝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一步考察民间记忆计划之于社会记忆和历史书写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部分在对前文研究进行一次总体关照的基础上,着重关注目前民间记忆计划的实践情况,通过关注不断发展、创新的影像创作实践,对本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作简要的说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