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体尿源性干细胞结合3D多孔小肠粘膜下基质用于兔尿道重建的实验研究
【6h】

自体尿源性干细胞结合3D多孔小肠粘膜下基质用于兔尿道重建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分化检测

前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多孔小肠粘膜下基质的制备及作为支架用于rUSC接种

前言

1实验方法与材料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兔尿道缺损模型建立及尿道重建评价

前言

1实验方法与材料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组织工程尿道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兔尿源干细胞细胞(rabbit urine-derived stem cells,rUSCs)复合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构建兔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为临床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用于尿道下裂残疾、长段尿道缺损等复杂、疑难情况尿道重建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尿液及膀胱冲洗液,分离、培养得到rUSC,检测其自我更新及体外多向分化(平滑肌和上皮方向)能力;用5%过氧乙酸(peracetic acid,PAA)处理SIS材料,对其微结构、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并将PKH67标记的rUSCs与SIS材料复合;随机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并建立尿道缺损模型,缺损长度约为2.0cm,对照组应用单纯5% PAA处理后的SIS材料修复(12只),实验组应用5% PAA处理后并复合rUSCs的SIS材料修复(12只)。均于术后2周、3周、4周、12周行组织学和Western Blot检测,12周行尿道造影。  结果:原代培养第4天即可在镜下观察到rUSC单克隆细胞,在第6天可形成克隆团,在第11天出现细胞融合,形态成“米粒”状,大小均一、排列紧凑;rUSCs经体外诱导分化后,能高效的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经5%PAA处理后,SIS材料表面变得疏松多孔,且DNA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组织学提示实验组平滑肌束再生在各个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更有序;上皮层数和新生血管数量在早期(2、3、4周)好于对照组(P<0.05),在晚期(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尿道造影显示实验组仅一只出现轻微尿道狭窄,而对照组三只均出现轻微尿道狭窄。免疫荧光显示 rUSCs在体内可转化为平滑肌和上皮细胞。  结论:1)rUSCs能够通过简单无创的方法获取,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体外易于培养和扩增,并且具有分化成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能力,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2)SIS材料经5%PAA处理后,SIS支架材料孔径增大,孔隙率增高,且细胞成分进一步减少,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来源;3)复合 rUSCs的3D多孔SIS材料能促进尿道组织再生,减少炎症反应、尿道狭窄等并发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