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5.12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6h】

“5.12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集体记忆及相关概念辨析

1.3.2 集体记忆与媒介研究

1.3.3 集体记忆与纪念性报道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3 编码员间信度

2.4 汶川地震的媒体呈现

2.4.1 报道数量

2.4.2 报道版面

3 研究发现

3.1 报道主题

3.1.1 分布特点

3.1.2 变化特征

3.2 报道主体

3.2.1 分布特点

3.2.2 报道策略

3.3 纪念语境

3.3.1 重视程度

3.3.2 报道策略

3.4 记忆场所

3.4.1 重视程度

3.4.2 报道策略

3.5 纪念仪式

3.5.1 重视程度

3.5.2 报道策略

3.6 纪念作品

3.6.1 重视程度

3.6.2 报道策略

3.7 纪念目的

3.7.1 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

3.7.2 政治认同

4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9年以来,媒体每年都会发表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关注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各界的纪念活动,从不同角度唤醒社会对十年前那场灾难的记忆,并且试图重新建构人们关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其中《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度非常高,两份报纸作为权威的党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汶川地震集体记忆建构中的官方立场。本文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在2009-2018年期间每年5月发表的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集体记忆的建构理论,研究报纸在纪念性报道中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  首先,本文通过统计《四川日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的数量、版面考察报纸对汶川地震纪念性报道的重视程度,分析两份报纸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力度。其次,对比分析《四川日报》与《人民日报》在纪念性报道主题与主体上的建构策略,从内容与形式上讨论了两份报纸如何建构、建构了怎样的汶川地震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从纪念语境、记忆场所、纪念仪式、纪念作品等影响集体记忆的重要因素出发进一步考察两份报纸在集体记忆形成、维持与传播上的重视程度与策略表现。最后,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政治认同角度探讨建构行为背后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发现,当下的现实情境和自身的利益是影响《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建构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与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的重构是立足于当下的观点契合。在策略上,两份报纸都采用选择性呈现记忆内容,将于己有利的部分重点突出的思路建构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但具体的建构策略各不相同,《人民日报》的建构策略更加宏观,而《四川日报》的选择更加具体。最终两者的建构目的是一致的,《四川日报》《人民日报》都致力于将汶川地震纳入党的功绩中,突出党和政府在汶川地震集体记忆中的领导者角色,建构了汶川地震的核心记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克服艰难险阻,取得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令汶川地震灾区重获新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