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紫外线B辐射下拟南芥抗坏血酸突变体vtc1生理功能研究
【6h】

紫外线B辐射下拟南芥抗坏血酸突变体vtc1生理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缩写词

2. 摘要

3. 英文摘要

4. 前言

4.1.UV-B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4.1.1.UV-B特性介绍

4.1.2.增强的UV-B辐射,诱导植物发生的改变

4.1.3.UV-B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

4.1.4.植物体内的紫外吸收物质对UV-B起主要屏蔽作用

4.2.抗坏血酸的生物学意义

4.2.1.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

4.2.2.抗坏血酸参与细胞壁的构成

4.2.3.抗坏血酸在细胞分裂与伸展中的作用

4.2.4.抗坏血酸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研究

4.2.5.抗坏血酸与谷胱甘肽循环

4.2.6.抗坏血酸的光保护作用

4.3.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突变体

4.3.1.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4.3.2.拟南芥突变体vtc1

4.4.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材料与方法

5.1.植物的生长条件

5.2.UV-B辐射处理

5.3.叶绿素浓度和β-胡萝卜素测定

5.4.紫外吸收物质的测定

5.5.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5.6.光合分析

5.7.过氧化氢浓度的测定

5.8.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的测定

5.9.抗坏血酸浓度的测定

5.10.谷胱甘肽浓度的测定

5.11.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5.12.Northern印迹分析

5.13.蓝绿温和胶(BN-PAGE)电泳

6. 结果

6.1.UV-B辐射对植物细胞造成的氧化胁迫

6.1.1.UV-B辐射对植物的相对含水量(RWC%)的影响

6.1.2.UV-B辐射对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6.1.3.UV-B辐射对TBARS的影响

6.2.UV-B辐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6.2.1.UV-B辐射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2.UV-B辐射对表观光合作用的影响

6.2.3.UV-B辐射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2.4.UV-B辐射下部分光合基因稳态转录本水平的研究

6.2.5.UV-B辐射下对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6.3.植物的抗氧化还原系统对UV-B辐射的响应

6.3.1.紫外吸收物质

6.3.2.抗氧化剂

6.3.3.抗氧化酶类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9.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 致谢

展开▼

摘要

增强的UV-B辐射(ultraviolet-B radiation),会对植物细胞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导致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产生。为了提高我们对抗坏血酸在抵御紫外破坏的保护系统中所担任的确切角色的认识程度,本文利用短期增强的UV-B辐射对拟南芥抗坏血酸缺陷型突变体vtcl进行处理,比较其与野生型在抗氧化代谢反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理响应。 研究结果显示,受到UV-B辐射处理后,拟南芥抗坏血酸缺陷型突变体vtcl表现出氧化胁迫,主要表现在过氧化氢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增加。野生型植株叶片的过氧化氢含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低于突变体。野生型的膜质过氧化产物的含量在UV-B辐射处理下,增幅不是很大。UV-B辐射处理下突变体vtcl叶绿素浓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下降,均比野生型的下降速率要快。突变体vtcl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显著降低,说明抗坏血酸缺陷影响了突变体的光保护作用。 虽然在UV-B辐射处理的24小时内,拟南芥抗坏血酸缺陷型突变体vtcl的总谷胱甘肽的含量要稍高于野生型。但是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总谷胱甘肽的比率要低于野生型,而氧化型的抗坏血酸与总抗坏血酸的比率却要高于野生型,这说明了突变体vtcl体内氧化还原状态要比野生型的氧化比率高。在UV-B辐射处理下,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较而言,突变体vtcl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酶类,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能被诱导增加,甚至反而降低。而且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vtcl体内重生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酶类,包括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也同样降低了。 从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拟南芥抗坏血酸缺陷型突变体vtcl对于增强的UV-B辐射处理比野生型更敏感。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抗坏血酸对UV-B辐射来说是一种很重要不可或缺的抗氧化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