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认知考察
【6h】

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认知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本文有关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讨论范围

第二章 学界侧重韵律句法学的解释

2.1韵律句法学理论概述

2.2基于音步生成规则的解释

2.3基于重音理论的解释

2.4基于“前松后紧”规则的解释

2.5小结

第三章学界侧重句法、语义、认知角度的解释

3.1张国宪侧重句法功能角度的解释

3.2王洪君侧重语法功能分工角度的解释

3.3王灿龙侧重认知心理角度的解释

3.4小结

第四章 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的认知考察

4.1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4.2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成分与认知

4.3述宾组合关系与认知

4.4“动+名”述宾组合的单双音节认知选择

4.5小结

第五章 三音节“名+名”偏正组合的认知考察

5.1三音节“名+名”偏正组合成分与认知

5.2偏正组合关系与认知

5.3“名+名”偏正组合的单双音节认知选择

5.4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单双音节搭配问题。单双音节搭配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句法、语义、语用、节律、认知等因素都会影响这类组合搭配的合法性。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影响现代汉语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认知因素,并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说明本文的思路来源及本文讨论的范围。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在节律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学界对这种倾向性原因的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每一种观点其解释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王灿龙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讨论范围仅限于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三音节“名+名”偏正组合。
  第二章讨论学界侧重韵律句法学的解释,重点考察冯胜利、端木三、陆丙甫、吴为善等人的研究成果,说明韵律句法理论对某些三音节组合现象能够给出较好的解释,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冯胜利的音步生成规则理论,端木三、陆丙甫的重音理论还是吴为善的“前松后紧”规则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第三章讨论学界侧重句法、语义、认知角度的解释,重点考察张国宪、王洪君、王灿龙的研究成果,说明句法、语义、认知因素对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单双音节搭配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重点讨论认知因素对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单双音节搭配的影响。通过对单双音节、动词和名词、述宾组合不同认知特点的分析,证明认知选择在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单双音节组配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讨论认知因素对三音节“名+名”偏正组合单双音节搭配的影响,指出偏正组合的单双音节搭配除受标记性制约外,还与组成成分的认知域选择有关。
  结语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三音节组合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认知选择在某些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三音节“名+名”偏正组合的单双音节搭配中起主导作用,组合成分的相对标记性、成分与关系对应的相对标记性,是支配节律结构与句法结构对应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