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馆校合作视角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6h】

馆校合作视角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功能提出新定位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的发展前景

(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 版)》为美术教育提出新要求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四 馆校合作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

第一章 我国馆校合作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馆校合作的基础

一、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差异性

二、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相似性

第三节 我国馆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保障中面临的问题

二、博物馆在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三、学校在馆校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馆校合作的意义

一、馆校合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二、馆校合作对博物馆的意义

第二章 关于贵州省内博物馆馆校合作活动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省博物馆可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调查

一、常设展览资源

二、临时展览资源

三、博物馆讲座资源和其他活动资源

四、网络虚拟展览资源

第二节 馆校合作视角下关于中小学师Th问卷调查分析

一、基于学校教师的调查问卷

二、基于学校学Th的调查问卷

第三节 馆校合作视角下关于学校教师及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访谈

一、与学校教师的访谈

二、与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访谈

第三章 馆校合作视角下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设计策略

第一节 馆校合作活动的课程内容选择

一、“造型·表现”领域

二、“设计·应用”领域

三、“欣赏·评述”领域

四、“综合·探索”领域

第二节 馆校合作活动的课程目标设置

一、馆校合作“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标

二、馆校合作“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

三、馆校合作“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

四、 馆校合作“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节 馆校合作活动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馆”进“校”学习模式探究

二、“校”进“馆”学习模式探究

第四节 馆校合作活动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二、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相结合的评价

三、注重美术课程表现的评价

四、采用多元化方式评价

五、学习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法

第四章 馆校合作视角下中小学美术课程设计

第一节 课程案例(1)“造型·表现”——《泥玩具》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教学过程

四、 课程评价方式

五、 义卖展示(协助评价)

第二节 课程案例(2)“设计·应用”—《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教学过程

四、课程评价方式

第三节 课程案例(3)“欣赏·评述”——《铜镜》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教学过程

四、课程评价方式

第四节 课程案例(4)“综合·探索”——《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二、 课程目标

三、 课程教学过程

四、课程评价方式

结章 馆校合作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建议和未来展望

一、关注馆校合作视角下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明确馆校合作美术教育活动的地位

三、 因地制宜设计开发馆校合作的美术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一、著作和书籍

二、硕博士论文

三、期刊论文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开展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 关于在小学开展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调查(学Th)

附录三 《泥玩具》课程学习单

附录四 《泥玩具》义卖活动流程表

附录五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学习任务单

附录六 《铜镜》学习单

附录七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学习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发表

二、参与课题研究

三、获奖情况

四、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吕海元;

  •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 学科 美术学;美术学专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万发;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S9TS8;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