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与病原菌鉴定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6h】

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与病原菌鉴定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文献综述

1.1 油菜黑胫病害的基本特征特性

1.2 国内外黑胫病发生流行史及研究现状

1.3存在的问题

2 引 言

3材料与方法

3.1我国油菜黑胫病的鉴定与分布

3.2黑胫病对油菜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3药剂防治对黑胫病发病的影响

4结果与分析

4.1我国油菜黑胫病的鉴定与分布

4.2黑胫病对油菜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3药剂防治对黑胫病发病的影响

5 黑胫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5.1 油菜黑胫病害的预测预报

5.2 化学防治

5.3生态控制

6结论与讨论

6.1 黑胫病在我国的发生及分布情况

6.2 黑胫病病原菌对油菜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6.3 黑胫病药剂防治对产量的影响及应用效果

6.4黑胫病病原菌变化的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类型、致病力强弱和危害程度不明等问题,基于通过开展油菜黑胫病的调查、鉴定和不同危害程度对植株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药剂防治效果试验,进而实现明确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类型、分布特点,了解危害程度和建立防控技术体系的设想。通过对全国各地油菜黑胫病的调查、菌株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评估,分析我国油菜黑胫病病菌的类型、致病力差异和分布特点;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获得发病程度不同的病株,对株高、分枝数、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考察,分析不同危害程度油菜单株各性状间的差异;通过试验比较药剂防治对降低黑胫病发病率、减轻危害程度和减少产量损失的积极作用。
  2011-2014年,对全国16个省70余县(市)进行了油菜黑胫病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油菜黑胫病已普遍存在,各地发生危害程度不一,以安徽、湖北、江苏、贵州等地较重,部分田块发病率达90%以上。通过对病害样本进行了实验室DNA分析和病害特征特性观察,病原菌被鉴定为弱侵染型种(Leptosphaeria biglobosa),尚未发现强侵染型种(Leptosphaeria maculans)在我国存在。对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22份病原菌材料检测结果显示,病原菌致病力强弱表现出不同差异,其中强致病力材料8份,中等致病力14份,且除一份材料外均较对照波兰菌株致病力强。试验结果充分表明该病害对我国油菜生产具有一定危害性。
  通过病原菌对产量损失的研究,分析了油菜黑胫病菌不同危害程度对油菜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黑胫病害以4-5级危害较重,可造成单株产量损失达50%左右,1-2级病害一般认为不构成严重产量损失,危害相对较轻。病原菌的侵染不仅导致产量损失,而且直接影响植株各项指标变化,其中产量构成指标值如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千粒重等均随病害级别加重呈下降趋势。针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传播流行及其特征特性,提出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控制等关键的综合预防防治技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