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6h】

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志愿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2.2公共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3章 公共治理视阈下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地位

3.1公共治理中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角色定位

3.2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势

3.3 公共治理理论运用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研究的合理性

第4章 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

4.1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

4.2影响高校志愿者组织有效发挥公共治理功能的原因分析

第5章 公共治理视阈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矫正路径探析

5.1以落实治理理念为基础,打造成长环境

5.2以强化治理体系为目标,完善制度建设

5.3以提升治理能力为根本,促进组织发展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A:关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对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展开▼

摘要

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志愿服务中一股重要力量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之凸显出来的活动资金不足、组织独立性不高、组织运作不规范等志愿失灵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志愿失灵现象的存在,将必然不利于高校志愿者组织有效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整个治理体系中善治模式的实现。  志愿失灵是志愿者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所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美国学者萨拉蒙基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提出的“志愿失灵”主要包括: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家长式作风及慈善的业余性四个内容。然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背景不同,志愿服务也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中国的志愿者组织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在志愿失灵的表现上有着共性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中国特色”。  本论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出发,选取志愿服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志愿者组织作为切入点,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开展讨论。以武汉市高校志愿者组织为例,通过调研和访谈,系统梳理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志愿者组织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管理不完善、组织运作不规范以及志愿服务内容的行政化色彩强烈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成长环境的约束、制度保障的欠缺以及高校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是形成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现象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发挥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优势,实现矫正志愿失灵的功效,必须结合中国实践,首先要落实治理理念,推动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从高校层面保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与自主,在社会上加强对志愿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和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强化治理体系。最后,通过规范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鼓励高校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提高高校志愿者组织筹资能力及对善款的监督力度等措施来提升治理能力,促进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