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研究
【6h】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概述

2.1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2.1.1 二战后德国的政治局势

2.1.2 二战后德国的经济态势

2.1.3 二战后德国的文化形势

2.2 二战前后德国政治教育演变追溯

2.2.1 产生: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臣民教育

2.2.2 发展: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教育

2.2.3 断裂:纳粹德国时期反动的政治教化

2.2.4 重建:二战后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

2.3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2.3.1 厘清政治教育与德国政治教育的内涵

2.3.2 解析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3章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特色

3.1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1 政治养成理论

3.1.2 政治社会化理论

3.1.3 政治认知-参与理论

3.1.4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3.2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嬗变

3.2.1 20世纪50年代:欧廷格与李特之争

3.2.2 20世纪60年代:政治教育大讨论

3.2.3 20世纪70年代:解放与理性之争

3.2.4 20世纪80年代:多元的政治教育理论

3.2.5 德国统一后:民主与宽容的政治教育理论

3.3 二战后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征

3.3.1 鲜明的政治价值倾向性

3.3.2 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性

3.3.3 强调人本性与主体性

第4章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实施特点

4.1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目标

4.1.1 追求民主精神与唤醒责任意识

4.1.2 分辨政治关系和作出价值判断

4.1.3 认同民主制度以拥护民主政治

4.1.4 提高参政能力为培育现代公民

4.2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内容

4.2.1 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4.2.2 以灌输民主价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

4.2.3 以增强参与技能为核心的政治养成教育

4.2.4 以传授反思历史为核心的保卫和平教育

4.3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途径

4.3.1 学校是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4.3.2 大众传媒是传播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

4.3.3 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4.3.4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是领导政治教育的核心部门

4.3.5 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是实施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4.4 二战后政治教育实施的趋势

4.4.1 侧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统一

4.4.2 推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

4.4.3 注重国家主导与广泛参与相协调

4.4.4 要求定位准确与效果持久相结合

第5章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审视

5.1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教训

5.1.1 多党执政体制导致政治教育目标不明晰

5.1.2 民众普遍的政治冷漠削弱政治教育效果

5.1.3 根深蒂固的纳粹余孽阻碍政治教育进程

5.2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思考

5.2.1 强化国家对政治教育的宏观领导

5.2.2 发挥社会对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

5.2.3 明确学校对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

5.2.4 提升公民对政治素质的全面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萍;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常艳芳;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