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及其估算方法研究
【6h】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及其估算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

2.2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分类研究进展

2.3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尺度研究进展

2.4 生态系统美学和游憩服务研究进展

2.4.1 美学服务

2.4.2 游憩服务

2.5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估算研究进展

2.5.1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货币化核算

2.5.2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非货币化估算

2.6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制图研究进展

2.7 综合评价

2.8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内涵、结构与功能

3.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类型实地调查

3.1.1 调查方法简介

3.1.2 调查结果

3.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内涵

3.2.1 城市公园绿地内涵

3.2.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内涵

3.3.1 文化服务的无形性

3.3.2 文化服务的异质性

3.3.3 文化体验的主观性

3.3.4 文化服务的非消耗性

3.3.5 文化服务价值的可衡量性

3.4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与服务

3.4.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结构

3.4.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过程

3.4.3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4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及其形成机理

4.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理论基础

4.1.1 劳动价值论

4.1.2 效用价值论

4.1.3 公共产品理论

4.1.4 消费者剩余理论

4.1.5 价值构成理论

4.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产生机理

4.2.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辨析

4.2.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

4.2.3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形成机理

4.3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影响因素

4.3.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影响指标

4.3.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供给-需求

4.4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层次及构成

4.4.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层次

4.4.2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构成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5.1 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的总体思路

5.2 美学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2.1 美学价值模型的建立

5.2.2 公园美学边际支付意愿的估算

5.2.3 模型的讨论

5.3 游憩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3.1 游憩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3.2 手机信令数据的采集及身份识别

5.3.3 游憩价值评估模型参数确定

5.3.4 模型的讨论

5.4 运动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4.1 运动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4.2 数据采集及清洗

5.4.3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5.4.4 模型的讨论

5.5 科研教育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5.1 科研教育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5.2 模型的讨论

5.6 其它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6.1 灵感及文化遗产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6.2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5.6.3 模型的讨论

5.7 文化服务总价值的估算模型

5.7.1 文化服务总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

5.7.2 模型的讨论

5.8 本章小结

6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估算实证研究

6.1 案例一:徐州云龙湖-云龙山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美学价值评估

6.1.3 游憩价值评估

6.1.4 运动价值评估

6.1.5 科研教育价值评估

6.1.6 其它服务价值评估

2.2(1 亿元)

6.1.7 云龙湖-云龙山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总价值评估

6.2 案例二:徐州金龙湖-珠山宕口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美学价值评估

6.2.3 游憩价值

6.2.4 运动价值

6.2.5 金龙湖-珠山宕口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

6.3 案例三: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估算研究

6.3.1 研究区概况

6.3.2 美学价值

6.3.3 游憩价值

6.3.4 运动价值

6.3.5 科研教育价值

6.3.6 潘安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总价值

6.4.1 可靠性分析

6.4.2 应用条件分析

6.4.3 存在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戴培超;

  •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授予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学科 土地资源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绍良;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U9K9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