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以青岛市K社区为例
【6h】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以青岛市K社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小组动力理论

1.4.2 增能理论

1.4.3 优势视角理论

1.5 基本概念

1.5.1 社区志愿服务

1.5.2 社区志愿者

1.5.3 志愿精神

1.6 研究方法

1.6.1 半结构访谈法

1.6.2 文献法

1.6.3 参与观察法

第二章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概况

2.1 青岛市K社区基本情况

2.2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基本情况

2.2.1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2.2.2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概况

2.3 开展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1 社区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2 社区居民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3 社区居委会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第三章 小组工作在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中的运用

3.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形成

3.1.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类型

3.1.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组员招募与介绍

3.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预估

3.2.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困境

3.2.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资源

3.3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计划与介入过程

3.3.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计划

3.3.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过程

3.4 小组的评估与总结

3.4.1 小组评估

3.4.2 小组总结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与反思

4.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经验总结

4.1.1 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培育重要体现

4.1.2 学习志愿服务技巧有益于开展志愿服务

4.1.3 发挥志愿者示范作用是志愿精神培育有效途径

4.1.4 建立双向合作关系可提高志愿服务积极性

4.1.5 运用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可提升志愿服务动力

4.2 小组工作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不足

4.2.3 缺少对志愿者能动性和责任意识的激发

4.2.4 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组员优势

4.2.5 社会工作者经验不足

4.2.6 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完善

4.3 提升小组工作成效的进一步建议

4.3.1 拓宽服务覆盖范围

4.3.2 重视组员“个性”特征

4.3.3 充分激发志愿者的能动性和责任意识

4.3.4 注重发掘和利用组员优势

4.3.5 提升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

4.3.6 完善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毛彤彤;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社会工作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海荣;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C91R49;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