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龙门山构造带与川溴构造带交接关系与演化研究
【6h】

龙门山构造带与川溴构造带交接关系与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中国大陆在印支期完成主体拼合之后转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并于中,新生代发生东、西部构造分异与差异演化。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作为这一差异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中轴交接转换带,记载着良好的大陆构造与陆内构造变形形迹,蕴含着大量大陆动力学信息。龙门山构造带与川滇构造带属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中-南段,在经历了中生代特提斯构造域的发展演化之后,新生代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和青藏高原形成并急剧隆升及其物质东向运动而又转化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形成了现今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复合叠加构造系统。因此,龙门山构造带和川滇构造带是认识中-新生代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构造叠加的理想场所,也是探索中国陆内变形构造期次、应力应变方式方向和动力学背景等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更是研究大陆构造与陆内构造变形的天然实验室。  本论文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川滇构造带北段以及两者交接区作为靶区,以现有地质资料和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室内实验测试结果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手段系统开展了构造解析、岩石组构和年代学研究,查明了现存的基本地质事实,厘定了两者的构造变形序列,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它们之间的交接转换关系、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现今的龙门山与川滇构造带是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复合叠加而成的复杂构造系统,本文研究厘定出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印支晚期在东古特提斯洋盆关闭、碰撞造山的背景下,在上扬子地块西部攀西裂谷构造基础上,龙门山与川滇构造带内的锦屏山等地区发生了陆内造山构造变形,产生了大规模自西向东至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边界主干断裂发育韧性挤压剪切左行走滑变形,最终形成了统一的长期近南北向龙门山-锦屏山逆冲褶皱构造带,形成和奠定了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中南段的雏形和构造演化基础。第二期为晚中生代(J3-K1)受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的远程效应影响,在先期陆内造山形成的龙门山-锦屏山逆冲褶皱构造带基础上继续发生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发育等斜褶皱、密集劈理及逆冲断层等,叠加改造先期陆内造山构造。同时,构造变形向东扩展演化,开始发育并形成了大凉山地区的NW向断褶带。最终形成以龙门山-锦屏山褶皱冲断带为主体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中南段,奠定了南北构造带中生代的构造格架。第三期构造变形发生于新生代,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青藏高原急剧隆升、物质东向运动背景下,新生的鲜水河断裂带切断龙门山.锦屏山褶皱冲断带,断裂带以北的龙门山构造带发育自NW向SE的逆冲推覆构造,而在其南侧主体发育近南北向鲜水河-安宁河-大凉山-小江断裂等左行剪切走滑构造。该期构造叠加改造和破坏了中生代以龙门-锦屏山褶皱冲断带为主体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最终形成现今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与青藏高原东缘复合叠加构造系统。  (2).新生代,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以及印度板块与澳洲板块差异北向运动区域构造与动力学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受华南扬子地块强力阻挡,使之发生了以东构造结为中心的顺时针旋转及部分向南东的逃逸偏转,并逐步向外扩展,在其最外围发生破裂形成鲜水河断裂带,并侵位形成了混合岩(47-27Ma)和折多山同构造花岗岩体(18-12Ma)。随着旋转作用的加强,鲜水河断裂带向南沿安宁河、大凉山、小江等断裂的地壳薄弱带扩展,形成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系(5.5Ma),并在包括三江构造带和川滇地块中在内的东构造结到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之间整体展现出以环绕东构造结为轴心的顺时针旋转及其物质向SE及S逃逸的总体特征。  (3).现今由龙门山与川滇构造带构成的“Y”字形构造格局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与新生代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构造复合叠加的结果。印支晚期与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长期近南北向的龙门山-锦屏山褶皱冲断构造带被新生代向NE突出的弧形鲜水河断裂带截切,形成了北侧的龙门山构造带和南侧的锦屏山构造带。前者由于松潘-甘孜地块东向运动受上扬子地块阻挡而物质东向及北东向挤出作用下现今表现为北东向构造;后者则与北西向鲜水河断裂的向南扩展段以及安宁河、大凉山、小江等南北向断裂带一起组成了川滇构造带。南北向川滇构造带、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和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共同构成了现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醒目的“Y”字形构造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