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大跃进时期上海女劳模研究
【6h】

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大跃进时期上海女劳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 女劳模及其电影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概况

第二节 电影界的“大跃进”

第三节 妇女界的“大跃进”

第二章 上海女劳模的产生

第一节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的评选

第二节 上海女劳模的塑造

第三节 在技术革新中“敢想、敢说、敢做”

第四节 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比、学、赶、帮”

第三章 银幕上的女劳模形象

第一节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 大闹技术革新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节 人民公社是“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带路人

第四章 女劳模电影的创作

第一节 反映大跃进时代面貌的“纪录性艺术片”

第二节 中共领导、群众和电影创作人员的“三结合”

第三节 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

第四节 演员对女劳模形象的表演

第五章 女劳模电影的放映

第一节 歌颂“大闹技术革新”精神

第二节 赞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

第三节 宣教“永远听党的话”

结语: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女劳模及其电影《黄宝妹》、《三八河边》、《上海英雄交响曲》的银幕形象、创作过程、观众反映的研究,试图揭示这些影片蕴含的革命意识形态话语和呈现大跃进时期的社会文化图景。研究发现,国家按照革命意识形态的需要创作女劳模电影和塑造女劳模形象,并利用女劳模形象的规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向普通群众进行革命意识形态教育。   正文分为五章,另有绪论和结语两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旨趣、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学术观点的归纳。正文的每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女劳模及其电影生成的历史语境。本章从政治、经济、电影、性别四方面呈现女劳模及其电影生成的历史语境,第一部分简要叙述大跃进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终止的过程及其在上海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探讨全国尤其上海电影界的大跃进情况,侧重大跃进运动对影片的种类、创作、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大跃进时期重要的妇女政策。本章是在全国大跃进视野下聚焦上海,从宏观层面展示全文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第二章,上海女劳模的产生。本章叙述黄宝妹、裔式娟、倪海宝等工业女劳模的产生过程。女劳模的生成过程也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忆苦思甜等方式塑造现实生活中的女劳模。在革命意识形态教育下,女劳模们自觉地承担起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比、学、赶、帮”。大跃进运动不仅强化了革命意识形态,也加强了国民对革命意识形态的认知。   第三章,银幕上的女劳模形象。本章描写了工业和农业领域中的女劳模形象:大闹技术革新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带路人。前者是工业女劳模形象,包括黄宝妹、裔式娟、田丽娟、曹慧菊、倪海宝;后者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铁姑娘”形象,介绍陈淑贞的模范事迹。这些银幕形象是国家对女劳模的想象和建构,体现了革命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女劳模电影的创作。本章从电影创作人员的视角,探究女劳模电影的创作过程,说明女劳模电影是大跃进时期革命意识形态的产物。在影片种类上,强调拍摄反映大跃进时代面貌的“纪录性艺术片”;在创作方法上,要求中共领导、群众和专业创作人员“三结合”,加强中共党委的领导;在人物塑造上,要求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在艺术表演上,要求演员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主义,要求影片思想内容与革命意识形态合拍,缺少对艺术风格的追求。   第五章,女劳模电影的放映。本章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探究女劳模精神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加强建构和再生产。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对影片的宣传报道,号召观众学习黄宝妹、裔式娟、倪海宝等女劳模的技术革新精神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规训观众像陈淑贞一样“永远听党的话”。通过观影活动,观众接受了革命意识形态,在不经意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作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