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对外出口扩张机理的供需分解:“二元边际”和“市场潜力”
【6h】

中国对外出口扩张机理的供需分解:“二元边际”和“市场潜力”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研究内容和安排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安排

1.3研究方法

1.4研究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1.4.1研究难点

1.4.2研究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贸易扩张的供给和需求分解

2.2供给方面:贸易扩张的二元边际

2.2.1贸易扩张二元边际的概念界定

2.2.2二元边际的测度

2.2.3二元边际扩张的动因

2.2.4二元边际扩张的福利效益

2.3需求方面:贸易扩张的市场潜力

2.3.1市场潜力的概念界定

2.3.2多层次多类型市场潜力的度量

2.3.3市场潜力是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3引入新型要素的出口扩张模型:理论框架

4贸易扩张的供给因素:多样性指标与价格指标的度量

4.1度量模型

4.2数据

5.出口扩张的需求因素:市场潜力的度量

5.1度量模型

5.2数据

6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7结论与政策建议

7.1结论

7.2政策建议

7.2.1供给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7.2.2需求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阶段,稳稳地占据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其中出口贸易对其的贡献不可忽视。出口的快速扩张不仅仅得益于我国这几十年来出口供给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得益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外国市场对“中国制造”需求的扩大,就根本而言,供给和需求为出口的扩张提供了原始动力。  供给方面,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出口模式的选择一直都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基础问题。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比较优势说和要素禀赋说解释了一国应当出口什么样的产品,但产品同质性的假设限制了它对现代国际贸易现象(如产业内贸易)的阐释。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效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和出口产品多样性。但该理论同样地受其假设条件的影响,无法解释现代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出口国的某一产品,仅仅向部分国家出口,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与出口国之间并没有相关产品的贸易流动,也就是说,两国双边贸易中就某些产品来言存在着大量的“零”贸易流量。但这种“零”贸易流量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可能随着市场需求偏好的变化、两国贸易制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解释这些新贸易现象,国际贸易理论将研究视角进一步微观化,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框架中,从出口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双边国际贸易流量的变化。进而诞生了贸易扩张的“二元边际”概念。“二元边际”不仅仅是对贸易扩张流量路径的分解,更是一国出口产品供给能力的体现。“外延边际”反应着一国生产产品多样化的能力,“内延边际”反应着一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的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对中国近十年来出口扩张的“二元边际”测度,来体现出口供给能力对中国出口扩张的贡献。  需求方面,出口目的国市场潜力的扩大为出口国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都逐步下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同样的重要。市场潜力概念的提出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对美国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测度时使用的一个指标,用于表示该区域的市场通达程度。该指标的具体计算结果与需求市场的规模成正相关,地理距离成负相关。本文以此市场潜力模型为基础,加入关税壁垒和外贸发展程度指标,测度出中国对主要出口国的市场潜力以及主要出口目的国相对于中国的市场潜力,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出口扩张的机理。  本文以Redding and Venable(2004)所提出的出口扩张模型为基础,将二元边际和市场潜力纳入出口扩张模型,运用2002-2011年间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经济指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考察中国在这十年间对外出口快速扩张的机理。2002-2011这十年的数据既能体现出中国加入WTO以来呈现的外贸井喷式发展,又能体现出外部经济的变化对中国出口影响(期间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对外出口的扩张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供给方面,内延边际和外延边际分别作为价格和数量的代理变量进入模型,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国内的内部供给能力对其出口扩张的促进作用;在需求方面,双重层面上的市场潜力(即出口目的国对中国的国外市场潜力和中国对出口目的国的国内市场潜力)均推动了中国的出口扩张。这一点正印证了克鲁格曼所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但相对供给来说,需求层面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中国目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中国出口模式的升级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