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问题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
【6h】

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问题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论文创新与不足

1.3.1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论文的不足之处

1.4相关概念的阐释

1.4.1连片特困地区

1.4.2大小凉山彝区

1.4.3贫困

1.4.4贫困的类型

1.4.5贫困人口

1.4.6扶贫

1.4.7反贫困

2.文献综述

2.1国内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2.1.1理论研究

2.1.2国内扶贫实践简述

2.1.3国内扶贫的主要模式

2.2国外相关研究

2.2.1对贫困的研究

2.2.2国外对贫困人口扶贫的实践

2.3述评

3·理论基础

3.1经典理论

3.1.1经济学相关理论

3.1.2人口学相关理论

3.1.3社会学相关理论

3.2基础理论

3.2.1新经济地理理论

3.2.2生态移民、灾害移民论

3.2.3主体功能区理论

3.2.4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增长极理论

3.2.6新制度经济学

3.2.7密度—距离—分割

3.3理论框架设计

3.4小结

4.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状况

4.1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区位状况

4.1.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1.2地理区位状况

4.2人口情况

4.2.1人口文化程度

4.2.2经济情况

4.2.3贫困人口情况

4.3贫困人口的特征

4.3.1贫困程度深

4.3.2多维贫困

4.3.3少数民族贫困

4.3.4贫困人口内部分化明显

4.4贫困特性

4.4.1资源性贫困

4.4.2生产性贫困

4.4.3主体性贫困

4.4.4制度性贫困

4.5小结

5.扶贫成效

5.1扶贫举措与主要特点

5.1.1扶贫举措

5.1.2主要特点

5.2扶贫成效

5.2.1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5.2.2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5.2.3公共事业全面进步

5.2.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5.2.5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5.3效应分析

5.4小结

6·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6.1.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

6.2因灾因病至贫

6.3制度因素

6.3.1考核体系的制约

6.3.2扶贫资源投放的公平与效率

6.3.3市场机制作用不足

6.3.4“资源高地”与“政策洼地"现象共存

6.4小结

7主要制约因素

7.1要素禀赋

7.1.1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

7.1.2人口因素

7.1.3物质资本因素

7.1.4扶贫资金约束

7.2密度—距离—分割

7.2.1密度

7.2.2距离

7.2.3分割

7.3小结

8.路径选择

8.1目标定位

8.1.1满足生存需要

8.1.2满足生产需要

8.1.3满足发展需要

8.1.4满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2战略构想

8.2.1战略思路

8.2.2战略构想

8.3路径选择

8.3.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8.3.2培育增长极,重塑区域空间结构

8.3.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3.4注重生态保护

8.3.5坚持生态移民

8.4小结

9.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9.1制度安排

9.1.1创新考核体系

9.1.2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9.1.3完善制度安排

9.1.4创新政府协作机制

9.2政策建议

9.2.1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9.2.2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9.2.3多渠道筹集资金

9.2.4完善要素保障措施

9.3小结

10.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指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贫困问题突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尤为艰巨繁重”。《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等贫困地区扶贫力度,省上重点支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四大片区”)”,把解决我省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尽快实现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推进实现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2011~2020年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深入分析各种困难和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探讨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落后问题,研究贫困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减贫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明确了研究范围,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以新经济地理理论、增长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移民和灾害移民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世界银行的密度—距离—分割框架及制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小凉山彝区的禀赋结构及其对扶贫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的路径选择,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现有文件和规划中未提及或未重点提及的一些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文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大小凉山彝区是四川区域发展的特殊类型区域。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小凉山彝区密度低、距离远、分割严重,空间格局不经济,成为制约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几十年的扶贫,目前大小凉山彝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具有面积大、数量多、程度深;多维贫困严重;少数民族贫困等特点。目前大小凉山彝区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口和家庭结构,高抚养比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家庭收入和脱贫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灾害和疾病导致的贫困,这也是大小凉山彝区贫困人口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制度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考核体系,扶贫资源投放的公平与效率,市场机制作用不足,“政策洼地”与“资源高低”现象并存。要想真正实现大小凉山彝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需要正视其在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和扶贫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摸清楚实现区域发展和人口脱贫的制约因素。目前,大小凉山彝区在贫困人口扶贫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地理区位障碍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主体功能区及市场与行政区划空间的分割制约;人口自身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过低和基层干部能力不足几方面;物质资本积累不足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发展不足、要素保障困难和公共服务遭遇瓶颈、资金的制约等方面。低密度、远距离和分割严重时造成大小凉山彝区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文章依据大小凉山彝区在四川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提出新时期,四川大小凉山彝区在对贫困人口的扶贫过程中应走绿色包容性发展之路,持续扩大经济机会、使经济机会均等分布、提供最低经济福利和确保环境质量的提升。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立贫困人口与区域发展的强联系;其次,坚持包容性区域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增长极,重塑区域空间结构。再次,要完制度安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稳定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坚持生态移民和加强生态保护,规避因灾害和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贫困发生概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据这一路径选择,我们应做相应的制度安排:首先,创新考核体系,建立GNP+GEP的考核体系;其次,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潜能;再次,完善各项制度,为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最后,创新政府协作机制,促进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文章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小凉山彝区在今后的扶贫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群;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和完善要素保障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