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居民行为观察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构成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
【6h】

基于居民行为观察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区景观构成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

1.5 既往文献研究

1.5.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

1.5.2 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

1.5.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1.5.4 环境中的社会行为

1.5.5 环境评价及用后评价

1.5.6 国内相关文献概况

1.6 论文构成

第二章 居住区景观系统构成

2.1 居住区景观构成

2.1.1 绿化

2.1.2 道路

2.1.3 驳岸

2.1.4 铺地

2.1.5 小品

2.2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2.2.1 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2.2.2 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2.2.3 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2.3 居住区景观环境及人的行为心理相关理论

2.3.1 居住区的概念

2.3.2 居住区环境和环境设计

2.3.3 当代城市居住方式理论和发展趋势

2.3.4 居住区中社交影响因素

第三章 合肥市居住区调研

3.1 合肥市调研居住区现状资料

3.1.1 合肥市琥珀山庄

3.1.2 合肥市西园新村

3.1.3 合肥市安居苑

3.1.4 合肥市世纪阳光花园

3.2 目的与方法:不同类型居住区选择

3.2.1 时间分类

3.2.2 空间分类

3.2.3 同质社区

3.3 调研概要

3.3.1 相同景观构成系统异同点

3.3.2 特殊观察点调研概要

3.4 调研概要

3.4.1 调研论证的科学性

3.4.2 景观规划与居民实际需要的相悖性

3.4.3 观察点全天行为可视化归纳

3.5 居民行为构成分类

3.5.1 行为发生频率

3.5.2 不同年龄群行为统计

3.6 总结

第四章 景观空间环境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4.1 目的与方法

4.1.1 人的基本需要

4.1.2 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

4.2 调研概要

4.3 景观空间行为统计

4.4 景观空间行为特征

4.4.1 人的心理对景观空间的选择

4.4.2 人的行为与景观空间影响的正负效应举例

4.4.3 景观空间行为分布特点概述

4.5 滞留行为全天分布

4.6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各章概况与总结

5.2 本论文观点

5.3 今后深入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合肥市四个居住区实际调研入手,运用行为观察、影像记录等多种方法,记录居住区白天连续12个小时居民在各类景观空间中的日常行为。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理论,针对各类居住区入住对象年龄、社会阶层的不同,总结不同的行为特点,设计出符合各类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景观体系;根据人的行为心理研究,探讨针对居民使用的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根据居住区景观环境与人的行为类型模式的符合度来评价景观环境的优劣。使得盛行多年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建筑与景观的“图底”关系——建筑为图,景观为底,得到逆转。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使居民能够真正享受景观带来的便利、舒适。
   论文阐述了人的行为与景观空间环境的正负效应,即人的行为可以促进景观空间的活力,反之也可以使景观空间迅速衰败。论文认为在使用良好的景观空间环境中,人对景观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从被动使用到逐步认知最后主动认同的过程,最终形成个人对景观空间的领域性。论文通过对景观设施使用量和使用频率、景观设施合理化分析两方面比较分析,目的在现代居住区中建立以人为本的景观规划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