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化学研磨合成纳米级过渡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6h】

电化学研磨合成纳米级过渡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1二次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1.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石墨化碳材料

1.3.2合金电极的发展

1.3.3锡基负极材料

1.3.4金属氧化物

1.3.5放电过程中固体电解质膜(SEI)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4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纳米材料

1.4.2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进展

1.5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电化学研磨的方法合成纳米金属镍

2.1引言

2.2实验部分

2.2.1实验原材料

2.2.2实验步骤

2.3分析及测试方法

2.3.1结构与与形貌表征

2.3.2恒流充放电实验

2.4结果与讨论

2.4.1 NiO电极的电化学放电曲线

2.4.2还原产物的X-射线衍射研究

2.4.3扫描电镜能谱

2.4.4还原过程及产物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2.4.5扫描电镜分析

2.4.6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2.4.7不同因素对Ni形貌大小的影响

2.4.8循环次数对Ni形貌的影响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电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

3.1引言

3.2实验步骤

3.2.1 Ag2O(氧化银)的制备

3.2.2以Ag2O非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与测试

3.2.3 Ag单质的制取

3.3 Ag2O和Ag分析及测试

3.3.1 Ag2O及还原所得Ag的X射线衍射图

3.3.3电化学还原制备Ag电子衍射图

3.3.4合成Ag2O和还原所得Ag扫描电镜图

3.3.5还原制备Ag单质透射电镜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水热合成Co3O4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1引言

4.2实验部分

4.2.1实验原料

4.2.2 Co3O4纳米粒子的制备

4.2.3 Co3O4纳米粒子形貌表征

4.2.4 CR2032扣式电池的制备

4.2.5 Co3O4电化学性能表征

4.3结果与讨论

4.3.1结构与形貌表征

4.3.2电化学性能表征

4.3.3 Co3O4纳米棒微观结构

4.3.4 Co3O4纳米棒充放电过程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探索可能的新的电极材料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取决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一般为脱嵌式化合物,如常见的氧化钴锂、氧化镍锂、石墨等。一些非脱嵌式化合物如CoO、Co3O4、LaCoO3等表现出更高的可逆循环容量,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负极材料。而近年来,纳米金属材料由于其特有的性能而引起关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论文一方面在于探索一些有前途的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及机理,另一方面在于利用这种电化学反应,从锂电池中提取金属纳米粒子。
   论文的第一章首先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常用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详细叙述了目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此外,第一章中对于金属纳米材料常用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Tarascon和其他研究组对过渡金属氧化物与金属锂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发现,其还原产物为金属单质,而且以纳米级粒子形式存在,由此第二章提出了利用在锂电池中金属锂对商品金属氧化物颗粒的还原来合成纳米金属颗粒的新颖合成路线,并称作电化学研磨的方法。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分析在锂离子嵌入过程中Ni原子的化合价和配位数的变化,推测金属锂还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商品NiO粉在锂电池中被金属锂还原的产物,得到了纳米尺度的金属Ni,说明这种电化学研磨合成具有磁性的金属Ni的纳米颗粒方法是可行的。同时,我们发现合成的纳米Ni的形貌受电流密度和放电温度及循环次数的影响。在论文第三章,我们利用相同的电化学研磨方法,制备出纳米级过渡金属单质银,并发现电流密度和放电温度对单质银形貌的影响与对单质Ni的影响一致,说明电化学还原法制备过渡金属单质具有可推广性。
   针对目前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金属氧化物,论文第四章通过水热-烧结法合成Co3O4,分析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具有合适形貌和比表面积的纳米棒状结构Co3O4具有优越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为954mAh/g,35次循环后容量仍然保持在807mAh/g。本论文通过改变烧结温度和在水热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制备不同形貌Co3O4,包括纳米片、纳米颗粒等,发现形貌不同的Co3O4具有的电化学性能差异很大,分析纳米棒状Co3O4具有优越电化学性能的可能原因。
   论文的最后(第五章)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了简要的综述,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提出了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