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匹配性研究
【6h】

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匹配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官员表态话语模式及其行为匹配性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解释框架

第二章 地方官员表态的逻辑选择

第一节 地方官员表态的体制环境及其要素

第二节 地方官员表态的心理过程Ⅰ:成本考量

第三节 地方官员表态的心理过程Ⅱ:收益考量

第四节 地方官员表态的心理过程Ⅲ:风险偏好

第三章 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实证分析——以武汉市电视问政为例

第一节 话语分类及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时间、程度、措施的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时间、程度、措施交互分析

第四节 基于问政内容的主题模型分析

第四章 地方官员表态与公众认同分析

第一节 官员表态中公众认同的形成

第二节 公众对地方官员表态的认同度

第三节 官员表态与公众认同的双螺旋

第五章 基于表态领域差异的行为兑现程度

第一节 不同领域表态的兑现程度

第二节 地方官员的再表态及行为对照

第六章 言行一致:地方官员表态与行为的双重调适

第一节 合理把握公共政策刚性与弹性的界限

第二节 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细化官员表态话语的语义解读

第四节 动态掌握官员表态之后的行为轨迹

第五节 实现“有责可问”向“有责必问”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全面转型之中,各种利益诉求集中释放,而地方政府官员在面对高层领导部署政治任务时,不假思索地作出“保证完成任务”的表态,当民众诉求被热炒放大后,以“痛心疾首”的姿态作出“高度重视、马上就办、严肃问责”的表态,当政策执行不力面临问责时,作出“客观调查事由,主动承担错误”的表态来规避惩罚,对待组织内部管理矛盾时,以“领导永远是对的”的表态来掩盖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本质。上述政治活动现象往往会伴随着“表态”而“不兑现”的弊端,因此也被民众冠以“套路化的官腔”而饱受诟病。事实上,地方官员的表态话语及其行为有其现实合理性,一是因为单一制国家中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授予,其职位获取和调整都受制于上级对其进行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二是地方官员兼具“理性经济人”和“公共人”的特性,地方官员的表态行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利益,依托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官员主观个性,借助官员的某种心理机制和社会传导机制的同频共振的产物。地方官员表态的内涵兼具官员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意识形态和实践性的特征,综合了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行动综合。总之,如何认识和解决地方官员表态话语与其行为不匹配的问题,也已成为政府治理的当务之急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地方官员表态必然不同于简单的情感好恶或者简单的心理倾向,它是一项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客观活动,拥有实体主体和实体客体,因此也一定能够对官员或官员所处的政治体系发挥具体的、可感知的现实客观功能。那么,驱动地方官员进行表态活动的原因有哪些?地方官员表态的机制是如何建立和作用的?地方官员表态究竟是意识层面的活动还是实践层面的活动?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或是社会理论中都难以找到对应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强的答案。现有研究大多将地方官员表态视为一种衡量政治状况的工具,而忽略了地方官员表态本体、过程和关系方面结构性问题,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关怀和考察。当前,学界主流的研究范式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分析框架。尽管委托代理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政府、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但在解释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的匹配性时也面临一些局限性。比如,我国的政治结构与体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是体现为一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统筹协调的政治生态格局。地方官员表态话术与行为的关系非常复杂,外部环境、内在心理等都可能对其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要了解地方官员表态就必须要先弄清楚地方官员表态背后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一个关于地方官员表态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看,通过这一框架的构建不仅能够对地方官员表态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官员行为的研究;从实践上看,能够通过这一框架的构建,进而对地方官员表态中存在的病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此,本研究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和吸纳了公共选择理论、参与式民主理论、人格-职业匹配理论和政治沟通等方面的理念观点,构建了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匹配性问题的解释框架。  基于所构建的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匹配性问题的解释框架,首先必须把握地方官员的主动表态和被动表态行为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重点分析地方官员表态的要素及心理过程,因此,这也构成了本文首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其次,本文以武汉市2012-2017年电视问政文本为例,对地方官员表态话语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通过量化手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和文本挖掘,探寻出节目主题关键词的变化规律,并且从中找到地方官员表态话语类型变化的规律,同时借助模型分析总结官员表态后的行为选择,凸显出本文除了关注官员的表态内容本身外,更加关注其后续的行为对接状态。第三,基于我国政府回应与公众认同之间有着相当规模和弹性的制度供给,要理顺官员表态与公众认同的关系,主要是聚焦于如何促成政府与公众的协商对话与政治信息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新旧媒体、主社媒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网络场成为意识形态与舆论博弈的新阵地,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出“网络群众路线”理念,重点强调全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广泛深入并且积极地回应群众关切的、焦虑的问题。显然,地方官员表态那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公众认同的需要。在新时代新格局下,地方官员表态创新改革也势在必行。所以本文基于“地方官员表态”公众信任度问卷调查结果和武汉市电视问政满意度投票环节结果对地方官员表态中的公众认同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公众认同度水平的因素,并进一步论证了地方官员表态与公众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四,本文着眼于地方官员表态承诺兑现程度重点分析了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及其行为匹配性问题,从完全兑现、部分兑现和阳奉阴违三种兑现程度分析了不同领域会采取的兑现程度及行为策略,并试图归纳解释了地方官员二次表态的类型和原因,以及对照分析地方官员首次表态和二次表态的行为及内容差异。最后,本文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地方官员表态话语和行为绩效相契合,提升制度刚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将地方官员表态限定在正确的轨道内,所以,构建了表态话语与行为绩效相契合的制度体系。  本研究表明:(1)地方官员表态是关联多种要素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在现实条件的框架限制下必然会受到实践主体、客体以及具体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地方官员表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结果,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主导的实践活动也是官员状态以及官员和政治体系本身关系的一种直观反映。所以分析地方官员表态的具体表现需要结合具体的动态场景和内容去把握,一定的地方官员表态的形成需要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并且也会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地方官员表态反映了表态主体政治实践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反映政治体系得到官员拥护和支持的情况。(2)地方官员的表态话语和兑现策略基本上是基于充分考虑现行政治制度下的理性行为,影响他们表态及兑现的因素主要是中央对于地方治权的态度、制度的弹性以及监督问责机制等。(3)构建表态话语与行为绩效相契合的制度体系,通过合理把握公共政策刚性与弹性的界限,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细化官员表态话语的语义解读,跟踪监测评估地方官员表态之后的行为匹配度,实现“有责可问”向“有责必问”的转变,能够提升制度本身的刚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将地方官员表态及兑现行为全面限定在法治轨道内。

著录项

  • 作者

    徐干;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行政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庞明礼;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地方官员,表态话语,行为匹配性,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