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
【6h】

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王富仁的鲁迅研究”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步骤与程序

第一章 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访谈及分析

一、 访谈提纲设计

二、 访谈对象

三、 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对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问卷调查设计

二、 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故乡》《孔乙己》《祝福》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故乡》教学现状分析

二、 《孔乙己》的教学现状分析

三、《祝福》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二章 王富仁对鲁迅作品的解读

第一节 王富仁解读鲁迅作品的视角

一、 力求让鲁迅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

二、 解读作品时注重尊重鲁迅的创作主体性

三、在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中解读鲁迅作品

四、 大量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鲁迅作品

第二节 王富仁解读《故乡》

一、主题思想解读

二、 人物形象分析

三、 艺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王富仁解读《孔乙己》

一、 主题思想解读

二、 人物形象分析

三、 艺术特点分析

第四节 王富仁解读《祝福》

一、 主题思想解读

二、 人物形象分析

三、艺术特点分析

第三章 王富仁的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多角度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第二节 用人道主义视角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节 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

第四节 王富仁的解读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构想

一、应用指导理论

二、《故乡》的实践构想(教学设计见附录3)

三、《孔乙己》的实践构想(教学设计见附录4)

四、《祝福》的实践构想(教学设计见附录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对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3 《故乡》教学设计

附录4 《孔乙己》教学设计

附录5 《祝福》教学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从现行人教版初中到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故乡》《孔乙己》《祝福》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鲁迅作品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绝大部分教师不关注鲁迅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更新自己所储备的教学资源,对鲁迅作品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思考;教学内容陈旧,解读鲁迅小说时仍然承续着旧有观念,缺乏新意和深度。可见,鲁迅作品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鲁迅小说,情节复杂、思想深刻、主题多样,加上它复杂的叙事艺术,大大增加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难度。  王富仁是新一代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者中的一个旗帜性人物,他致力于“回到鲁迅,作沟通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笔者通过认真阅读王富仁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王富仁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解读视角为:一是力求让鲁迅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二是在解读鲁迅作品时尊重鲁迅的创作主体性,三是注重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四是运用大量的叙事学理论来分析作品。从王富仁的解读视角出发去阅读鲁迅作品,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论文从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对《故乡》《孔乙己》《祝福》的解读中,获得三点有益于中学语文教师解读鲁迅作品的启示:多角度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用人道主义视角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并试图以《故乡》《孔乙己》《祝福》这三篇文章为例,探究王富仁的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策略,提出了教学实践构想,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朱玉金;

  •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

  • 授予单位 聊城大学;
  • 学科 学科教学(语文)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东方;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王富仁,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